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光南是新中国乐坛上一位成就卓然的作曲家。其创作涉及多个领域,且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而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当首推其歌曲创作。他的歌曲旋律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通俗性,可谓“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立足于民族传统,融汇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之神韵,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实践”的创作思想,对当代及今后的歌曲创作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施光南的歌曲创作为研究对象,从音乐形态分析入手,以其所体现的民族特色为视点,分别从民族风格、创作技法、音乐形态、美学特征、创作思想等不同角度,对施光南歌曲创作的民族特色进行了分析,并对曾引发争论的“施光南创作模式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剖析了施光南歌曲创作中独具个性的音乐形态特征——“施氏模式”的稳定性、灵活性、民族性,意在总结这位“人民音乐家”在歌曲创作的“民族化”道路上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为作曲界及施氏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文章认为:施光南之所以能取得突出的成就,与其所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积累、在创作中坚持继承与创新是息息相关的。他在歌曲创作中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根基,以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方法为“蓝本”,继承了“民族性”,又注入了“创造性”,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施氏创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