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民公社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市民公社是以街区为单位的市民自治组织,诞生于1909年6月,到1928年3月消亡。在将近20年时间里,苏州共存在28个市民公社。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家与社会力量对比的变化,西方现代与中国传统地方自治思想的交融,以及晚清新政中地方自治政策的推行,为民间自治组织出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一切与苏州优越的主客观因素相结合,最终促使了苏州市民公社的诞生。根据市民公社衍变原因及特征可将其大致分为初创、发展、高潮和萎缩几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市民公社的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在不断的完善和成熟,组织的职能也在不断的拓展。其主要活动涉及社会公益、社会救助、维护市民权益、爱国等多方面。本文还对市民公社名称、性质及与商会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如指出传统意识对市民公社定名的影响,不应过分强调公社的商化色彩,商会与市民公社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协作关系,而非领属关系等。最后,文章从客观条件的恶化及市民公社自身缺陷方面,论证了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指出市民公社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道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道教文化与旅游都具有文化的属性,二者的联系便由来已久,二者的结合形成了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成为现代旅游
服饰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古代社会被统治阶级纳入了礼制的范畴,成为体现社会各阶层人群地位和身份的外在表现形式。北魏作为第一个入住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服饰发展经历了
本文以近代中国东北社会变迁和政局变动为背景,以东北基督教会在不同时期的处境、对政治问题的同应、以及这种互动对教会发展的影响为主线,着力揭示近代尔北教会这样一个特殊的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其作用日益凸现。但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与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对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