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人口多,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但处理率低,农村生活污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已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建设了大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这些设施数量庞大、位置分散,运维监管难度很大。本文以长三角中下游平原河网地区嘉兴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了嘉兴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础数据库,统计分析了嘉兴全市及其下辖各区(县、市)设施工艺和设施规模的分布特征;之后,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水质测试,研究了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工艺设施的出水水质达标情况;最后,选择秀洲区和海宁市为例,以乡镇区划为单元,研究出识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优先控制区的方法,并制定出高效经济的运维监管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把握设施运行现状、提高对设施的运维监管效率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嘉兴全市已交付运维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共2142座(设计规模≥1 t·d-1)。其中,规模以1~20 t·d-1(不含)为主,占68.4%,工艺以接触氧化式厌氧-缺氧-好氧(AAO)为主,占68.2%。各区(县、市)中,平湖市、海盐县、嘉善县的设施规模以20~50 t·d-1为主,其余区(县、市)设施规模以120 t·d-1为主。除港区以ITE为主要设施工艺类型以外,其余区(县、市)均以AAO工艺设施为主。(2)抽检167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与《浙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3/973 2015)二级排放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嘉兴全市化学需氧量(COD)达标率最高,为98.2%;四项指标均达标的比例为48.8%。设施规模对NH3-N、TP达标率的影响并不大,但COD、SS达标率随设施规模的增加而增大,规模20~50 t·d-1的设施四项指标均达标的比例相对较高。各种工艺中,ABT+PKA和BFP工艺设施的污染物达标率较高,四项指标均达标的比例为为66.7%和81.8%。海宁市、嘉善县、秀洲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染物达标率最高,四项指标的总达标率分别为76.3%、66.7%、53.2%。(3)解析了秀洲区和海宁市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强度。发现秀洲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NH3-N和COD排放强度明显高于海宁市,而TP排放强度则与海宁市差不多。各区(县、市)内不同镇(街道)排污强度差异很大。秀洲区内洪合镇各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均最高;海宁市内盐官镇NH3-N排放强度最高,许村镇TP和COD排放强度最高。(4)为提高监管效率,研究了秀洲区和海宁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优先控制区域。从秀洲区5个镇470座设施中,筛选出3个镇(洪合镇、王江泾镇、油车港镇)为优先控制区,通过对王江泾镇50 t·d-1以上、油车港镇30~50 t·d-1等不同规模设施进行重点管理,可通过对17.7%设施监管,实现60.0%的排污削减。从海宁市11个镇178座设施中,筛选出5个镇(长安镇、许村镇、海洲街道、盐官镇、袁花镇)为优先控制区,通过对盐官镇50 t·d-1以上、海洲街道5~20 t·d-1等不同规模设施进行重点管理,可通过对16.9%设施监管,实现43.5%的排污削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