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国家竞走队男子20公里组四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实地采集法作为研究方法。以训练手段的练习单位为负荷量统计单位,以训练的实际成绩与其最大可能的百分比为训练强度。运用运动训练学基本理论知识,参照运动员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其2006年准备期实际完成训练负荷数据,探索四名运动员准备期完成训练负荷的特点,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现实依据,为同仁探索我国竞走运动训练规律建立资料库。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训练手段分为一般耐力类、专项耐力类、力量素质训练类、柔韧性训练类和改进技术训练类。以重复次数统计力量耐力训练量能突出竞走训练的客观要求。2.整个准备期训练负荷总趋势是随着重要比赛的临近,一般耐力类训练周负荷量减少和强度减弱,而突出等于或超专项距离课负荷强度;专项耐力类训练周负荷总量渐升而负荷强度渐减,突出课负荷强度。3.利用80~85%目标成绩强度和12~28公里负荷量的阶梯式加速走发展一般耐力,并且两次课之间间隔3~4天,其中等于或超专项距离课之间间隔时间适当延长。利用75%以下强度和8~10公里负荷量的阶梯式加速走或跑调整与恢复运动员体能。4.利用90~105%目标成绩强度和小于1/4专项距离负荷量的间隔走发展运动员专项耐力,提高专项速度。以比赛法提高专项竞技能力。5.力量耐力训练周负荷总量失衡,且五项肌肉力量训练总量比例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