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性阅读理论视角下的《慈悲》解读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123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她在《黑暗中的游戏》中指出,黑人及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慈悲》是其2008年发表的作品,小说以一个黑人女孩儿的口吻讲述了在北美殖民地初期发生的故事。  基于保罗·德曼的解构性阅读理论,本文试从“语法修辞化”阅读模式、“盲视与洞见”辩证阅读观对《慈悲》进行解读。首先,本文以德曼的修辞语言观为切入点,阐述了修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这一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应用德曼的语法修辞化阅读模式,本文探讨了《慈悲》中意象隐喻的多重性和人物角色的解构。最后,根据德曼的“盲视与洞见”辩证阅读观,本文从小说的标题、小说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分析《慈悲》阅读中的盲视与洞见,进一步实践了德曼的“充分阅读的不可能性”理论。在不断的解构盲视与建构洞见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才能获得最大的洞察力。《慈悲》也不例外,该小说的解读呈现出多元化、不确定性,正是这种意义的悬置为《慈悲》的解读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与挑战,将小说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同时彰显了莫里森对历史、社会以及人性的深刻洞察力。  
其他文献
布奇·埃默切塔是当今影响力最大的非洲裔英国移民女作家之一,因其对非洲妇女生存状态的关注及其创作的非洲历史小说而在国际文学界享有盛誉,当选为英国最佳青年作家之一,并相
死亡是迈克尔·坎宁安著名小说《时时刻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试图自杀,其中两个自杀成功。通过对他们死亡的描述,作者试图揭示在困境中有意义地生活的可能
作为非英语国家,日本的英语教育在许多方面和中国的英语教育具有可比性和借鉴性。中国的英语教育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子一直是中国教育界,外语教学界不断探索的问题。本项研究希
幽默作为一种普遍的、积极的人为现象,在修辞、美学、语言学等领域广泛被研究过。言语幽默在情景喜剧中广泛应用。对中国人来说,英语是门外语,在文化、社会、语言本身特点和其他
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它的起源时期,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直到今天依旧能从日本的和服中看到某些中国元素和中
语言传达言说者的态度和立场,而态度和立场的话语表征方式又影响话语参与者间的人际关系,这一论断已成学界广泛共识。翻译作为跨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必然涉及话语使用,其话语表征方
日本的教育和中国一样,都是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这九年时间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身心都在成长的重要阶段。日本的学校有一门教育课程叫“特别活动”,笔者研究了关于孩
误读分析重点研究诵读行为,打开了一个透视阅读过程的窗口。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误读分析已被广泛用于阅读过程研究的诸多方面。然而,国内的误读分析研究尚不多见,尤其缺乏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