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几十年里,很多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被不同程度的复译。复译已经成为了我国翻译领域一种普遍的现象,并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这些研究大多从翻译技巧出发,通过比较不同译本探讨哪个更加忠实于原文。虽然文学作品复译的必要性也是研究的主题之一,但是其研究也多数停留在经验论上而缺乏翻译理论的支持。因此本研究拟运用功能翻译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研究文学作品复译的必要性问题。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赖斯、弗米尔、赫尔兹-曼塔里以及诺德等人的努力下蓬勃发展,不断得到完善。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视为人们的一项行为活动,具体来说是一种有意图的、跨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行为。因此该理论不只关注译本与原文本的关系,更倾向于审视整个翻译过程,即强调翻译行为中各个参与者以及环境条件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目标文本的影响。总之,功能翻译理论要求对翻译行为进行动态的、多视角的、全方位的研究。
本文试图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以施咸荣和孙仲旭翻译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为案例,从原文本、翻译发起人、译者、译本读者、社会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文学作品的复译必要性进行讨论。文章介绍了复译的定义及其在中国的研究状况、国外学者对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状况、对小说中译本进行的研究以及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主要成员及各自的具体理论。在此基础上,从两个中译本中提取了充足的具体译例,依据功能翻译理论,从上述五个方面以具体译例的翻译差异为实例分析施成荣译本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文学作品有必要进行复译,同时提出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后续研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