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日后被称为“新月派”的一群作家在戏剧撮合下逐渐汇聚成“新月社”,在其后十年左右的活动时间里,新月派在戏剧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在理论倡导方面,他们发起了著名的“国剧运动”,开创了民族戏剧之路;在剧本创作方面,《一只马蜂》、《兵变》等成为现代戏剧为数不多的精品,为我国戏剧艺术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本文就是从戏剧理论主张及戏剧创作方面考察现代戏剧史中的这道绮丽的“新月风景”。在戏剧理论方面,新月派在新文化界率先发现了世界戏剧发展的大趋势——“非写实”以及这一趋势与旧戏艺术的“写意”精神“相似性”。他们以为“找到”了中国戏剧丧失已久的民族尊严,于是“树起”民族戏剧的“大旗”。他们主张重新评价旧戏,继承它“纯艺术”的东西,并主张以西洋戏剧的表现手段来增强民族的表现力,丰富民族戏剧。此外,新月派在继承传统文艺的“性灵”观,吸收了席勒游戏说的合理因子,形成了自己的戏剧价值观。他们以为戏剧艺术源于人类的生命力,是一种超功利的艺术。它的价值就在于实现美和在现实美过程中所阐明的真,“美”者是给人以审美愉悦,使人类的精神自由游戏,使群众成为个人。他们以为戏剧的本质乃是一种特殊的“艺式”,戏剧目的就达到一种“纯形”。“艺式”抑或“纯形"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们不但是实现美的介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美。新月派的国剧构想和戏剧观念十分完美,但他们走上了精英文化的道路,注重形而上的理论构想而失去了基本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所以国剧的实践举步维艰。他们中西合璧的愿望因两种戏剧的艺术因子之间的抵触在短期内无法实现;他们纯艺术的诉求也与现实革命需要相左,所以只能在时代的夹缝得昙花一现,成为一个“半破的梦”。但新月派在戏剧本体方面的理论探索在当时是卓然不群的,他们深入戏剧本质,大大提升了初创期的现代戏剧理论建设的高度。在戏剧创作方面,新月派有一批传世之作。总体而言,新月派戏剧创作的主题由两部分构成,即对世俗温情的渲染和对内心孤独情绪的抒发。新月派的戏剧创作一般取材于平常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在平淡中捕捉人性的光彩。他们信仰爱与自由。温馨的亲情、微妙的爱情、真挚的友情和淡淡的乡情是他们的主旋律。另外,新月派作家进行创作时做着一种使情感“凝聚成渊潭,平铺成为湖泊”的体操;一种“扭曲文学试验它的韧性,重摔文字试验它的硬性”的体操。在情感的历练过程中,深藏在作家们灵魂深处那种莫名的孤独情绪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此外,新月作家普遍采用三人二元式和“他人静观”式的人物结构,同样的人物结构形成了戏剧情境上的相似性。相似的人物结构和剧情展现出他们一致的审美取向: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优雅的“非嘲弄”的“无是非”的审美情趣在他们的戏剧结构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戏剧语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