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性别建构强调男——女二元对立的秩序性,因此在陈旧的历史观念里,女性往往处于男尊女卑的地位秩序,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思想解放,在其中也蕴含着对女性的解放,女性的解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进步性之一,是主体意识的复苏。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女性开始作为一个国家主体在政治经济领域拥有了合法性的平等地位。但是这种女性主体的建构并非简单的条文就能完成,它涉及到复杂的认同机制,而新中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性别建构强调男——女二元对立的秩序性,因此在陈旧的历史观念里,女性往往处于男尊女卑的地位秩序,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思想解放,在其中也蕴含着对女性的解放,女性的解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进步性之一,是主体意识的复苏。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女性开始作为一个国家主体在政治经济领域拥有了合法性的平等地位。但是这种女性主体的建构并非简单的条文就能完成,它涉及到复杂的认同机制,而新中国油画的发展与视觉的方式就是呈现认同过程。本文是针对1949-1979年间,中国油画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体形象的梳理和研究,最终挖掘出女性主体形象在此期间是如何演变与发展的。对新中国美术所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的论文中,其大部分将研究的时间范围设置在新中国成立的前17年,或者1966至1976年间,其结论或多或少缺乏历史连续性的视角。因此,本文将1949至1979年间的中国油画中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看成是差异性上的一种连续性,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政治政策下,国家对于女性形象的差异性建构。连续性则意味着尽管每个时段具有差异,但是形象的建构具有脉络性,它们都是围绕着女性身份的这一共同的身份性进行建构,但不同时期有不同需求。本文的第二章主要梳理了1949年至1958年间油画中的女性形象,这一时段的油画大多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其中有关女性主体形象分为群众形象以及英雄形象,前者是通过强调集体性的“参与”政治实践来对女性形象进行建构。而后者则是通过女性英雄文化的宣传来塑造国家文化。二者共同的目的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加强女性对国家人民身份的认同。此时的画面是将女性作为女性群众中具有先进意识的群体。第三章中,本文梳理了1958-1966年间油画中的女性形象,结合当时社会中的劳动话语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形象建构偏向于现实中的一种参与。女性在获得了国家身份认同之后,需要实际参与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之中,因此与前一种想象的参与不同,女性形象被构建为一种实际的劳动力的形象,此时女性群众与女性主体已无二分。第四章在1966至1976年期间,随着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女性形象的建构产生了三种不同结果。这一时期女性形象主要分为三种,一个是知青形象,一个是红卫兵形象以和女民兵形象。第五章1976年至1979年期间,它一方面延续了1966年至1976年的美术的模式,另一方面它又开始出现个体性的一种解放,女性个体在这里开始逐渐释放出自己作为女性的性别气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社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关注。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应用心理学理论,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全面发展。在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班主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其次探讨了小学班主任在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法治教育普及范围,促进青年法治教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本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高中生作为未来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识,让高中生能够尊重信仰法律、遵守法律规则,并运用法律解决生活问题,可以更加顺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是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设计的,基于高中生法治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班主任担任着极为重要的管理与引导角色。若班主任不注重语言技巧、沟通方式单一,甚至批评责骂学生,小学生不仅会身心受害,更会产生厌学心理、抵触教师与学校。因此,小学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认识到良好语言沟通的重要性,着力优化语言技巧,提升沟通能力,通过获得小学生的尊重与喜爱,挖掘学生内在需求,架构师生沟通桥梁,激发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奋进动力。
纪律严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是从严治党的利器。进入十八大后,我们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伟大的使命和严峻的形势决定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因此,纪律不严,从严治党无从谈起。为此,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面对管党治党宽松软的
巴蜀山水因为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成为了很好的现实山水画题材,是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宝库。巴蜀四面环山,地势起伏较大,植被丰茂资源丰富,这让巴蜀山水在历史长河中就吸引了很多画家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唐玄宗下令吴道子、李思训都去巴蜀绘制山水。近现代的傅抱石、黄宾虹、陆俨少也多次进入蜀地寻找素材进行创作并且在原有的风格上进行了创新。他们在这片神秘之地找到了属于自己与巴蜀山水对话的语言,对后来自己的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高中政治课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培育核心素养,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在四个自信当中处于首要地位,道路自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因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道
教育政策是国家和政党意志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和政党意志下沉到教育领域的实现形式。伴随着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主体、资助政策客体、资助政策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当前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贫困学生认定不够精准、政策体系内部各要素不够协调、政策实施的保障性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以继续发挥学生资助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作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直面的问题。习
四川地区的清代地上墓葬建筑规模巨大、雕刻精美、碑刻文字丰富,是四川地区民间的重要遗存。从形制类型上讲,大致有包括单体碑、复式碑以及组合形成的墓葬建筑群组。四方碑属于单体碑,区别与其它仅是碑阴、碑阳两面装饰的单体碑,标准形制的四方碑的四面各有柱式、开间和装饰,形成四面造型和装饰大致均等的样式特征。本文运用了田野调查法、图像分析法等方法,对四方碑的建筑艺术特点、装饰特点进行研究。首先,四方碑遵循了中国
早在20世纪初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时候,“参与式艺术”就开始慢慢出现。现在,社会参与式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方式,围绕社会问题发生,再介入社会中展开艺术实践,强调“参与”。艺术可以说是从社会中生长出来,是社会的一部分。从艺术被拉下“神坛”,到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开始盛大的艺术展出,再到现如今艺术跳出“白盒子”,介入到大众生活的公共空间之中,在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大浪潮下,国内艺术家、策展人们在乡村、
大足石刻石门山开凿于南宋,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形态,其中第8窟孔雀明王窟整体布局严谨周密、采取对称式结构、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匠师利用天然环境因材施艺,将宗教仪轨与南宋审美观念相统一,以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精心创造出第8窟雕塑作品,唤起了观众的审美联想。该窟为密教产物,在庄严肃穆的整体氛围中营造出神秘莫测的情节性场景,从这些造像中可以挖掘出南宋巴蜀地区的民间信仰与审美特征等。本文将主要从莫里斯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