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骼生与Bio-oss用于上前牙区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对比

来源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_m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倍骼生(PerioGlas)生物活性玻璃人工骨软块(0.3g,USA)和Bio-oss骨粉(0.5g,德国)在上前牙区拔牙位点保存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在2017年3月至2017年6月间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诊的因严重牙体疾病、根尖周病、牙外伤等原因需要拔除单颗上颌中切牙的患者60例,随机将受试者分为3组:A组选择使用PerioGlas软块(0.3g,USA)结合覆盖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25cm×25cm)进行手术的患者20例,B组选择使用Bio-oss(0.5g,德国)结合覆盖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25cm×25cm)进行手术的患者20例,C组选择使用传统的胶质银止血明胶海绵(Gelatamp,止泰)结合覆盖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25cm×25cm)进行手术的患者20例。将A组与B组定为实验组,C组则设为对照组。分别测量拔牙前及位点保存术后3个月、6个月后牙槽嵴宽度及高度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对2种骨替代材料在中切牙拔牙窝保存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各组均无感染及排斥反应。各组在位点保存术前牙槽骨的高度、宽度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位点保存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剩余牙槽骨高度及宽度值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所有位点的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位点保存术后3个月,A、B两组的剩余牙槽骨高度及宽度均显著高于C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剩余牙槽骨高度及宽度稍高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B两组的剩余牙槽骨高度及宽度仍然均显著高于C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剩余牙槽骨高度及宽度稍高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剩余牙槽骨高度及宽度恢复情况显著优于B组和C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倍骼生(PerioGlas)生物活性玻璃人工骨软块(0.3g,USA)和Bio-oss骨粉(0.5g,德国)应用于上前牙拔牙位点保存术皆可维持一定的牙槽嵴骨量,具有良好的位点保存效果,为后期美学区的种植修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倍骼生在成骨方面较Bio-oss更有利。
其他文献
目的:该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牙龈和唇鳞状细胞癌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牙龈和唇鳞状细胞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论:
背景:目前龋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长期以来许多国内外学者从病理解剖学、微生物学、形态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以及临床医学等许多领域入手对
目的:  通过检测YAP与P73及cIAP-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解析YAP与P73及YAP与cIAP-1之间的关联以及三者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联,重点探讨三者的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
目的:因肿瘤切除所致下颌骨缺损,不仅引起面部畸形,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如何修复下颌骨缺损是目前颌面外科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针对自体骨移植存在的不足,有人提出煮沸
前言 本研究采用二层集合法和成刃器制作30°刃状边缘蜡型,分别以不同配比的含锆磷酸盐包埋材料和日本产铸钛包埋材料包埋后进行铸造,通过测定各组刃状边缘铸件的铸入不足量
该研究旨在:对金瓷修复中不同系列体瓷材料的反射光谱和色度学三刺激值的研究分析,了解瓷材料在烧结后的物理光学、色度学特性的改变趋势;研究体瓷材料的颜色变化的敏感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