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标签的商标法律问题研究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标是商品的标志,是经营者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也是经营者保持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的手段。互联网凭借其强大信息检索与互联能力,在为商标的传播创造机会的同时,也给传统的商标法制造了难题,如它创造了商标侵权的新途径和新手段。本文所研究的正是与互联网技术相关的涉及商标侵权的新手段之一,即网页元标签的商标侵权纠纷。元标签是置于网站的源代码中的一种软件参数,网页作者用它来描述网页的特征性信息和主要内容,其文字并不显示在网页上,一般的网页浏览者并不会看到它的存在,只有搜索引擎能够阅读识别它。元标签所提供的内容往往是搜索引擎产生检索结果并排列网站顺序的依据,为了能够将其网站在搜索结果中名列前茅,一些网页作者故意在其元标签中加入与网页内容不相关的非真实描述,其中就包括他人的商标。一种常见的滥用情形是经营者在其元标签中将竞争对手的或是同行业内知名的商标设为网页的描述或关键字,这样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输入该商标作为搜索关键字进行搜索时,可能会点击位于搜索结果前列的非商标所有人的网页链接并被吸引到该网页的产品上,这就有可能导致商标侵权纠纷。在许多国家的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由元标签引发的商标侵权案例,这也引起了各国法律理论界的关注。但是,判断在元标签中埋入他人商标是否侵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传统的商标法律体系面临着新兴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巨大挑战。为了应对元标签的商标侵权纠纷,各国发展了一些先进的理论并将之用于司法实践中,这将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我国尚未有类似的纠纷产生,但是由搜索引擎以及关键词技术引发的商标侵权纠纷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有先例,而且,司法实践的空白并不等于没有纠纷,更不等于没有研究和保护的必要。通过研究这一新型的网络侵权纠纷而对比发现了我国在商标侵权、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商标权的限制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借鉴国外应对元标签商标侵权纠纷而确立的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总结我国商标立法、实务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健全我国商标保护的法律制度,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所在。本文的正文部共分四章,计三万五千余字。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搜索引擎、元标签等互联网技术的定义和特征,并引出了与之相关的元标签纠纷。同时,为了在下文中详细展开对元标签侵权性质的法律分析,还概略的介绍了网络环境下的商标法体系。这一章主要是定义和背景概述。第二章是构成元标签侵权的理论与实践,根据相应的商标法体系,主要从商标侵权、商标淡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出相应的理论发展,包括美国司法实践应对元标签纠纷发展出来的“初始兴趣混淆”理论以及驰名商标淡化理论在元标签纠纷中的适用和发展。另外,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条款可以作为商标侵权的兜底保护条款,在本章中也作了概括地介绍。第三章主要是阐述不构成元标签商标侵权的抗辩理由,主要是商标的非商业性使用以及商标的合理使用这两个方面。其中,非商业性使用又包括滑稽模仿、新闻报道以及新闻评论、字典等参考书中使用这三种方式。而是否构成商标的合理使用则要分析是否会造成消费者的混淆、被告的善意与否、被告使用商标的方式这三项因素。本章同样是以详细的案例为依托,进而解构相关理论。第四章是我国元标签商标问题的立法现状与完善。通过对我国相关商标法律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比研究与其它国家法律体系的差距,认为我国相关商标法律规范在立法技术上线条粗犷,欠缺明细,可操作性不强,且存在相当的立法空白。这些立法空白包括没有建立相应的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规范、没有明确的商标权限制的法律规范等等。针对这些缺陷,笔者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其他文献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是近年来刚刚起步的一门话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分为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从性别政治这一理论视角出发,对大众媒体在构建女性形象时显现的性别歧视进行考察。文章经分析媒体案例塑造的女性形象,认为社会强大的父权意识形态影响与渗透到媒体报道
本文站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报告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利用政治学、行政学、公共管理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