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蓝色主体材料的多色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ans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研究了宽带蓝色材料二(2-甲基-8羟基喹啉)(4-苯基-苯酚)铝(BAlq)和9,10-二萘葸(ADN)合成工艺和材料的光电特性。在此基础上以ADN作为掺杂主体的发光层,分别制作了绿色,红色的双掺杂OLED器件,并研究其光电特性。 首先本文通过改善原材料配比和反应环境优化了BAlq的合成工艺;表征了所合成样品的结构特征和纯度;并对该样品的热学性能及光电特性进行了研究。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本文合成材料符合BAlq的分子结构特征谱;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果显示合成材料纯度可达到93%;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光谱显示了合成材料的PL发射峰位于477 nm处。以BAlq作为发光层,制作了双层OLED器件。器件结构为:ITO/NPB(50 nm)/BAlq(80 nm)/LiF(2 nm)/Al(100 nm)。所得器件的电致发光(EL)发射峰位于491 nm处,色坐标为X=0.19,Y=0.26,当电压为22 V时,电流效率为2.1 cd/A。 合成蓝光主体材料(ADN),研究材料纯化对合成材料光电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材料经升华提纯对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以提纯前后ADN为发光层,以NPB为空穴传输层,分别制作双层器件1(提纯前)和器件2(提纯后),器件结构为ITO(100 nm)/NPB(40 nm)/ADN(30 nm)/Alq<,3>(20 nm)/LiF(1 nm)/Al(100 nm),结果表明提纯后材料PL光谱蓝移了2 nm,半高宽54.2 nm,与提纯前一致;杂质影响载流子注入效率和迁移率,对器件光电性能有显著影响,纯化前后器件最大电流效率由1.5 cd/A上升至2.5 cd/A;器件2色纯度有较大提高,CIE色坐标由器件1(0.15,0.10)移至(0.15,0.06)。实验结果表明材料提纯是优化器件性能有效手段之一。 研究以宽带材料ADN为发光层主体OLED器件体系发光机制,分别制作了绿色、红色双掺杂OLED器件。其中绿色荧光OLED器件的最佳结构为ITO(100 nm)/NPB(40 nm)/ADN+香豆素C545T(0.6 wt%)+DMQA(0.6 wt%)(45 nm)/Alq<,3>(20 nm)/LiF(1 nm)/Al(100 nm)。最大发光亮度值为20000 cd/m<2>,电流效率为10.5cd/A,色坐标(0.27,0.62)。红色OLED器件的结构为ITO(100 nm)/NPB(60nm)/ADN+C545T(0.6 wt%)+DCJTB(1.4 wt%)(35 nm)/Alq<,3>(20 nm)/LiF(1 nm)/Al(100 nm)。结果表明,该双客体掺杂型器件在引入绿色荧光掺杂剂后,其电致发光(EL)光谱最大峰值红移10 nm;其电流效率为4.05 cd/A;根据Forster能量转移机制,绿色掺杂剂C545T能更有效将主体ADN的能量转移到发光客体DCJTB,从而使激子更有效在发光中心DCJTB发光而优化器件光电性能。由于发光层主体材料本身为宽带材料ADN,故可以在同一主体上实现、绿、蓝OLED器件的制作,有望进一步简化彩色OLED器件的制作。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集成电路的小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器件特征尺寸向着超深亚微米甚至纳米量级发展,互连线单位面积上承载的电流密度也越来越大,金属互连电迁移已成为超
本文采用SHS-Casting技术,制备出钢表面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涂层。采用DSC、XRD、SEM、T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热爆反应及其产物的形貌、复合涂层的显微组织和界面形貌。通过
本文设计制造了一套满足中试生产要求的钛合金生物医用材料的产业化设备。设备按功能共分为六个部分,即电路控制系统,溶液反应系统,超声波清洗系统,吹风干燥系统,仿生生长溶
层状钙钛矿结构化合物一般是由四方或六方钙钛矿层与岩盐层交替排列构成,这种结构既有可能在A、B格位上进行元素取代,也可以在层间插层,因而可以拓展钙钛矿结构相关化合物应用范围,目前在巨磁阻、光催化、光致发光、气体传感器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合成了三种已知结构的层状钙钛矿结构化合物,研究了其插层剥离的工艺及掺杂后的发光、湿敏性能。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组成为K(K_(1.5)Eu_(0.5))Ta_3O
过渡金属氟磷酸盐在锂离子电池、多孔吸附、磁性和催化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过渡金属氟磷酸盐体系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却因合成方法上一直未有突破而进展缓慢。由此,本文作者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软件开发、软件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的综合性学科.文章在分析现有软件工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基于敏捷开发的软件工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