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8231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日益加快,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的流入城市,参与城市建设,同时也在城市中谋求自身的发展。现代化城市的崛起离不开广大农民工,农民工为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农民工在城市的种种权益却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特别是在我国城市资源紧张、高房价的背景下,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问题越发显得难以解决。农民工在城市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社会群体,他们的居住方式也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社会经济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本文以我国城市化为背景,从居住条件、居住设施、住房支出和文化生活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现状。大部分农民工在较差的条件中生活,还有部分农民工居无定所,甚至露宿街头,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提出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它是城市化的内在要求,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   在对背景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造成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户籍制度是影响农民工城市居住的主要原因。我国对农民工的管理却仍然采用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户籍管理模式——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可以说,当前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制度障碍就是户籍制度。由于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与一系列利益和保障措施挂钩,导致农民工在城市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农村与城市户口的划分更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限制其流动、发展进而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其次,土地制度是影响农民工城市居住的直接原因。一方面农民工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城市中高价的商品房,另一方面农民工自己在农村的闲置房屋由于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限制难以出卖变现。微薄的收入和进退维谷的处境让农民工难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城市解决其居住问题。再次,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局限导致了农民工在城市中居住受到排挤。一方面表现在农民工自身素质局限决定了其在城市难以获得稳定的居住场所;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民工自身素质局限导致了其在城市居住受到排斥。   针对造成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的原因,本文提出从保障迁徙自由、增设宪法居住权、改革住房体制和强化政府职能四个方面加以应对。在法律层面要通过宪法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和居住权利,在管理层面要建立统一的户籍制度,取消二元户籍管理,同时要放宽农村宅基地流转和扩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覆盖面。最后本文通过对廉租房模式和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分析,提出须以廉租房模式为主,城中村改造为辅的方法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深入,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企改革在不断深化改革领域。这种形势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改革方向。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国企改革
延安整风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在延安整风时期,中国才真正摆脱苏联模式,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真谛,这对中国的
律师职业化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和司法制度完善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律师职业化进程中,美国内战后的半个多世纪是其中一个关键时期与镀金时代。美国律师职业化的影
在民事诉讼领域,立案是法院筛选可诉案件进行审判的门槛。面对立案登记制和立案审查制孰好孰坏的问题,本文从多角度认识立案登记制,认为从总体上讲,立案登记制改革是我国法制
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从农村革命和改革中获得巨大成就的领导人,毕生都关注着中国农民问题,关注着农村发展。这里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传统国际法对国际法律责任的定义一般表述为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所承担的责任。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国际法中国际法律责任的内容和规则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其中,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