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以河南省大学生为例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er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素养教育被引入中国大陆已有14个年头,已经逐渐深化为具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动。但是,和国外相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远远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且不说中、小学校媒介素养教育还是空白,即便是大学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也才刚刚起步,还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从调查河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入手,结合实际,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研究。   在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有关师生的配合下,笔者对这8所高校的950多名学生进行了媒介素养问卷调查,并对20多名学生进行了媒介素养的访谈,获得了河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和受教育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调查显示,河南大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媒介知识,对媒介和媒介信息具备了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但这种能力还属于自发的、感性的、无系统理论指导的状态;在媒介的参与和使用方面,大学生对网络等新媒介的参与意识很强,但是参与方式不多、层次较低,使用媒介服务自我的能力不高;在媒介素养教育上,多数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开展常规的媒介知识教育,帮助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结合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运用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知识,提出了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参与”模式。该模式从提高大学生媒介信息分析思考能力、参与使用媒介能力两方面入手,运用课堂教育、媒介教育、社团教育、自我教育四个平台,采用课堂评价、自我评价、社会评价三种评价体系,来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最终,使大学生具备对媒介信息敏锐的分析能力,形成独立判断的健全人格,成为信息时代的优秀人才。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任重而道远,高等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教育责任,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引领国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高度,把媒介素养教育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不断进行探索,使得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以一种切实可行的模式开展下去。
其他文献
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且呈现出参与主体青年化态势。在全媒体时代,环境博弈日益成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而青年群体则是重要主体。其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嬗变影响着环境群体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已经进入所谓的“风险社会”时代,传统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火灾、群体性事件等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频繁,而恐怖袭击、疾病传播、生态危机等新
在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国有电影制片企业正在谋求转型,通过更为完善的经营机制来实现自身的突破。这其中,诸如中影集团、上影集团等大型国有电影制片企业已经成功突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