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矿物对铅的吸附及其CD-MUSIC拟合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yu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粘土矿物含量丰富,表面积较大,且含有正负电荷位点,是土壤和沉积物中吸附金属阳离子的重要吸附剂之一。铅是最具毒性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可导致严重的健康紊乱,铅的污染问题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本研究通过电位酸碱滴定实验及不同pH、离子强度、铅浓度条件下的等温吸附实验,分别研究质子及铅在高岭石、蒙脱石上的吸附行为,并用CD-MUSIC模型进行拟合,获得矿物表面吸附态铅的分布。主要结论如下:口供试高岭石、蒙脱石纯度高,无其它杂质,均呈片状,且后者片层远大于前者;ATR-FTIR分析表明,高岭石、蒙脱石中含有较为丰富的铝羟基(A120-H)和硅氧烷基(Si-O-Si),二者的结构及官能团组成具有相似性。测定比表面积发现,高岭石比表面积为23.4±0.6m2/g,蒙脱石的外比表面积为83.8±0.8m2/g。乙醇乙醚法(EGME)测定蒙脱石的全表面积为420±20m2/g。口高岭石、蒙脱石不同pH和离子强度下的酸碱滴定实验结果表明,矿物表面质子吸附随着pH的降低而增加,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实验的pH范围内,滴定曲线没有交点,这不同于氧化物的酸碱滴定结果。粘土矿的这一特点是基面永久电荷和边面可变电荷共同作用的结果。口不同pH、离子强度、铅浓度条件下,粘土矿物表面对铅的等温吸附实验表明,pH显著影响矿物表面对铅的吸附。随着体系pH的增加,高岭石、蒙脱石表面对铅的吸附量增加。高岭石、蒙脱石表面对铅的吸附量随着离子强度的减小而增大。离子强度对铅吸附的影响随体系pH的增大而减小。2:1型蒙脱石表面积大,永久电荷量多,对铅的吸附量大于1:1型高岭石。□CD-MUSIC模型拟合粘土矿物表面酸碱滴定结果表明,高岭石表面反应位点密度,dsOH=11.25site/nm2,dx--=.7.07site/nm2,质子结合常数,log K SOH20.5+=-2.31,10g K X-H=3.67,盐离子结合常数,log K SOH.K0.5+=-7.29,log K SOH2-NO30.5-=-6.11,log K X-K=-6.74;蒙脱石表面反应位点密度,dsOH=1.2site/nm2,d XK=1815.94site/nm2,质子结合常数,log K SOH20.5+=7.39,log K XH=4.86,盐离子结合常数,log K SOH.K0.5+=-0.41,log K SOH2-NO30.5-=7.27。通过拟合酸碱滴定数据得到的参数,进一步拟合Pb吸附数据,得到Pb在矿物表面的结合形态和结合常数。高岭石表面,log K(SOH)2PbOH=-4.9, logK X2-Pb=-7。蒙脱石表面,log K(SOH)2PbOH=0.49,log KX2Pb=1.76.边表面均为双齿单核羟基化内层络合物,电荷分配因子f=0.6,基表面为双齿外层络合物。
其他文献
摘要:汉字是我国文明发展的语言载体,传承着我国的民族意志,并且还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汉字形态在艺术设计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传递了独具特色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汉字形态 艺术设计 美学  汉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它可以促进各地不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汉字形态主要表现在书法、印章、图案以及现代美术字上,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在艺术潮流盛行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重
摘要:本文以贵州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分析为主要切入点,从家族传承和群体传承两方面阐述贵州土家族民歌的传承策略,并探讨贵州土家族民歌的传播方法,即政府宣传引导、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大众传播,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确保贵州土家族民歌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重新焕发生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一己之力。  关键词:贵州土家族民歌 传承 传播  贵州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其中土家族民歌作为贵州少数民族
摘要:动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动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逐渐应用于其他各行业之中,渗透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际层面的动画产业中,日本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尽管中国与日本同属于东方文化体系,也同样受到了西方动画的影响,有着共同的坚守与追求,但中日两国的动画作品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分别介绍了中日两国动画美术风格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中日动画美术风格进行更深层次的比较与分析。
摘要:电影《红海行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将写实的武戏和精湛的文戏相结合,潜移默化地融入意識形态,引起观众的共鸣。本文通过对影片《红海行动》的剖析,探究当代主流电影中的意识形态批评。  关键词:《红海行动》 意识形态 主流电影  一、意识形态批评的起源  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当时最有活力的电影理论和批评路径。意识形态批评有两种理论方向和实践方式。一是源于路易·阿尔都塞提出
由于长期过度垦殖和不当的经营管理,导致近年来我国东北黑土区农田质量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常采用向土壤中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方法来维持黑土农田生产力,但长期施用氮肥会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