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非溶剂诱导相转化法(non-solvent induced phase inversion,NIPS),通过共混改性的方式分别制备了非离子型氟碳特种表面活性剂(FS-30)共混PVDF膜和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FX)共混PVDF抑菌膜。利用氟碳特种表面活性剂的特殊性质实现了膜的截留率与通量的同时提高,利用左氧氟沙星作添加剂赋予了膜亲水与抑菌的双重性能。首先,考察了PVDF/LiCl/FS-30/DMAc体系下,不同添加量FS-30对PVDF膜结构形态及性能的影响。FS-30的加入显着提升了膜的性能,同时提高了膜的纯水通量和牛血清蛋白(BSA)截留率,这对膜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添加FS-30,纯水通量从原膜M0的114.68 LMH增加到共混膜M7的393.76 LMH。当FS-30添加量小于5wt%时,膜的BSA截留率也不断增加,在M5时达到99.48%。膜性能的变化可归因于相转化过程以及膜的形态结构特征。FS-30作改性剂增加了膜孔隙率并使膜的亲水性提高了28.06%。然而,膜的平均孔径从0.339μm减小到0.241μm,且由于FS-30的独特性质,产生了特殊的“级孔”结构。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和X射线衍射(XRD)成像显示FS-30虽在凝固浴中流失并且未留存于膜上,但影响了α相和β相的晶体组成,促进PVDF膜相转化过程向瞬时相过程发生。同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FS-30对膜形态的影响,并从相转化的角度结合铸膜液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分析了膜的形态变化。结果发现,FS-30对铸造溶液动力学的影响不能平衡对热力学不稳定性的影响,热力学效应仍占主导地位,使得FS-30共混膜具有更明显的不对称结构。此外,还分别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和细菌接种培养实验,对共混膜在地表水中藻类和细菌的截留效果方面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FS-30/PVDF膜具有优良的性能。其次,考察了PVDF/PVP/LVFX/DMAc体系下,不同添加量LVFX对PVDF膜性能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接触角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左氧氟沙星在PVDF膜上存在及其对膜结构和亲水性能的影响规律。分别利用牛血清蛋白(BSA)静态吸附、循环通量衰减和抑菌圈、抑菌率评价了LVFX/PVDF共混膜的抗污染性能和抑菌性能。结果表明,左氧氟沙星稳定存在于膜上;随着左氧氟沙星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膜的接触角由77.7°下降至62.1°,亲水性增强;共混膜的BSA静态吸附量下降,通量恢复率升高,不可逆污染指数在LVFX添加质量分数为0.6%时,降至11.8%,抗污染能力最佳;LVFX添加质量分数为0.3%时,即有抑菌圈生成,添加质量分数为0.6%时,抑菌率可达92.3%,抑菌性能优异。此外,一段时间运行的共混膜经再生后,仍能保持较好的抑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