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喉乳头状瘤是喉部的一种非浸润性良性上皮肿瘤与低危型HPV6、11感染密切相关,其发病部位不仅限于喉部,还可发生于气管、支气管、肺。临床研究证实,喉乳头状瘤患者的发病率及病程存在多样性。接触HPV6、11的个体仅有极少一部分(4-6/100,000)致病;有些患者首次发病后再未出现复发,而某些喉乳头状瘤患者由于复发进行了200次外科手术才能保持气道通畅;部分患者更为严重,随着病程的进展,侵及气管、肺,极少数患者由于瘤体所致的气道阻塞出现病情危重和预后不良,甚至死亡。然而,HPV感染喉乳头状瘤后出现上述罹患、复发、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的分子学机制尚不清楚。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属于细胞表面酪氨酸激酶受体erbB家族成员,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它同源性配体与EGFR结合后,激活其固有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磷酸化自身酪氨酸残基,从而活化EGFR,活化的EGFR激活与其相互作用的下游信号转导因子(这些蛋白具有SH2区)。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是EGFR激活的下游信号转导因子之一。EGFR-STAT3信号转导通路在许多肿瘤中活化,STAT3能调节多种基因的活性,从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细胞调亡。该通路的活化机制研究表明,EGFR有可能以不依赖JAK激酶的方式直接活化STAT3,Src有可能参与EGFR与STAT3的相互作用。STAT3作为一种原癌基因在EGF促进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carcinoma,HNSCC)细胞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组化研究表明,EGFR在喉乳头状瘤组织高表达,同时在喉乳头瘤细胞培养中,培养基中EGF去除后,有利于乳头瘤细胞形态学和生化分化。然而,在喉乳头状瘤组织中,高表达的EGFR及其下游基因STAT3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目的:从蛋白和mRNA水平研究EGFR与STAT3在人喉乳头状瘤和正常喉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EGFR-STAT3信号转导通路与喉乳头状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方法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42例喉乳头状瘤和15例正常喉粘膜组织中EGFR和STAT3(p-STAT3)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将蛋白表达水平与喉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GFR与STAT3的mRNA在喉乳头状瘤组织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喉组织(P<0.05;P<0.01)。EGFR蛋白在喉乳头状瘤组织和正常喉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6%和20%(P<0.005),STAT3蛋白在喉乳头状瘤组织和正常喉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2%和26.7%(P<0.005),p-STAT3蛋白在喉乳头状瘤组织和正常喉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9%和13.3%(P<0.005);p-STAT3蛋白与喉乳头状瘤的复发和恶变有明显相关性(P<0.05),EGFR与STAT3(p-STAT3)蛋白在喉乳头状瘤组织的表达显著关联(P<0.05)。Westernblotting方法进一步证实EGFR与STAT3(p-STAT3)蛋白在喉乳头状瘤组织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喉组织(P<0.05)。结论:EGFR—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喉乳头状瘤的发生,STAT3蛋白的持续活化可能促进喉乳头状瘤的复发与恶变。这将为喉乳头状瘤靶向治疗提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