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方法。冠状动脉内径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键。以往是直接测定冠状动脉内径来评价冠状动脉扩张的程度,这一定量方法受包括人种、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增加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影响。为了避免这些因素对冠状动脉内径的影响,国内外研究标准化的Z值来评估冠状动脉变化情况。目前国内常用5种Z值公式计算方法,包括来自国外的有日本、美国Z值计算方法,来自国内的有深圳、吉林、四川计算方法,利用5种Z值公式计算方法(以下简称Z值方法)计算冠状动脉内径Z值,不同方法的诊断效能目前尚无对比研究,本研究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诊断进行比较,判断不同Z值方法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诊断的差异性和效能,对提高诊断率提供帮助。方法: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川崎病”诊断的0-14岁患儿。研究方法:收集患儿身高、体重、性别、年龄及心脏彩超检查报告中冠状动脉内径值(包括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干共4个冠状动脉分支内径)。对收集到的冠状动脉内径按照冠状动脉内径及国内医院常用的5种Z值计算公式计算Z值方法诊断,依照2017年版美国川崎病指南中依据Z值范围作为标准,比较6种方法冠状动脉损伤诊出率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差异性。结果:1.共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川崎病合标准、临床资料健全的病例189例,男女比例2.15:1,各年龄段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用冠状动脉内径及各Z值计算方法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进行诊断,结果显示四川Z值方法诊断率最高(34.92%),其次是吉林Z值方法(33.86%)、美国Z值方法(31.75%)、日本Z值方法(23.81%)、冠状动脉内径方法(17.99%),深圳Z值方法(16.93%)最低;分别与冠状动脉内径方法相比,四川Z值方法、美国Z值方法、吉林Z值方法对CAL诊断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美国Z值方法作为标准,将其余4种Z值公式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日本Z值方法(χ2=2.967α,P-0.085)、四川Z值方法(χ2=0.429α,P=0.513)、吉林Z值方法(χ2=0.192α,P=0 661)与美国Z值方法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内深圳Z值方法的诊断率明显小于美国Z值方法(χ2=11.2,63α,P=0.001)。在诊断的灵敏度方面,吉林Z值方法>日本Z值方法>四川Z值方法>深圳Z值方法;在诊断的特异度方面,深圳Z值方法>日本Z值方法>吉林Z值方法>四川Z值方法。结论:1.不同诊断方法对冠状动脉损伤诊断的阳性率、灵敏度、特异性均存在差异。2.5种Z值方法中,与美国Z值方法相比,深圳Z值方法对冠状动脉损伤的诊断阳性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日本Z值方法、四川Z值方法、吉林Z值方法3种方法分别与美国Z值方法相比,对冠状动脉损伤的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种Z值方法比较,诊断效率存在差异。灵敏度最高是吉林Z值方法,特异性最高的是深圳Z值方法。目前缺乏统一 Z值计算公式,需考虑人种、地域等影响,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数据研究。目的:冠状动脉损伤是决定川崎病预后的关键因素。目前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CAL)高危因素研究结论不一致。川崎病发病与特异性免疫相关,免疫功能的成熟与年龄密切相关,而目前各研究少见关注不同年龄免疫功能差异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影响。本研究以中国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年龄成熟度的不同将患儿分组,探讨免疫功能的发育差异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以期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早期识别和诊治提供帮助。方法:研究对象: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川崎病”诊断的0-14岁患儿。研究方法:收集患儿心脏彩超结果,以心脏彩超冠状动脉内径Z值作为依据确定冠状动脉损伤,然后按照年龄分为5组:1.全年龄组,即所收集到的0-14岁所有患儿数据分析;2.免疫年龄分组:参考中国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成熟度的年龄分组将患儿分为0-6月组(≤6月),6月-1岁组(>6月,≤1岁),1-4岁组(>1岁,≤4岁),4-8岁组(大于4岁,≤8岁)。第一部分,全年龄组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因素分析:收集患儿急性期的一般临床资料(月龄m、身高cm、体重kg、发热天数d、住院时间d)、临床表现(皮疹、颈淋巴结、球结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杨梅舌、手足硬肿脱皮、肛周脱皮、各系统累及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WBC、NEUT、PLR、NLR、PLT、HGB、D-D、FDP、FIB、ALT、AST、ALB、CK-MB、BNP、CTNI、CRP、PCT、IL-6、FER、ESR、C3、C4、IgA、IgG、IgM、CD3、CD4、CD4/CD8、CD19、CD56),进行全年龄组分析,比较冠状动脉损伤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患儿结果有无差异性;第二部分,免疫年龄分组冠状动脉损伤的实验室因素分析:回顾性收集KD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同第一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项目),参考中国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成熟度的年龄分组将患儿分为0-6月组(≤6月),6月-1岁组(>6月,≤1岁),1-4岁组(>1岁,≤4岁),4-8岁组(大于4岁,≤8岁),分析不同年龄段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患儿实验室指标有无差异性。根据数据分布情况,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2组儿童中及2组儿童同年龄组别中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表达的差异。结果:1.共收集189例儿童,其中冠状动脉损伤组儿童60例(31.75%),冠状动脉正常组儿童129例(68.25%)。2.按全年龄组单因素分析发现,合并骨关节系统累及(P7.5天为KD合并CAL的独立危险因素。2.免疫年龄分组分析显示,0-6月KD患儿血尿素增高及NLR增高易出现冠状动脉损伤:1-4岁KD患儿IgA减少、CD3增高易出现冠状动脉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