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作用与日剧增,它不仅改变着组织的内部构成、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同时也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必需品”,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且能够为其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然而,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起步较晚,在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开始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过程中出现了失败、低效等一系列问题,信息化投资没能创造出企业所期望的商业价值。如何使企业走出信息化发展的困境,获得IT基础上的持续竞争优势,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前提下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战略的角度,对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的构建和提升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本文回顾了信息技术能力的相关研究,主要针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构建、提升展开。为此,首先对本文的核心概念—信息技术能力进行界定、分析了其特征、作用、功能,并与其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然后分析了信息技术能力的相关理论,依据输入—转化—输出—反馈控制关系,提出了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管理模型的理论分析框架,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由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概念是从战略管理的“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出的,因此,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技术在战略中的匹配作用进行了分析。在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展开了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构建的研究,从能力的角度,建立了信息技术能力的三个维度,分析其系统构成,从过程的角度,建立了信息技术能力的动态过程模型,分析了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动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信息技术能力评价的理论模型—信息技术能力成熟度模型,分析了不同的能力成熟度等级下信息技术能力水平,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信息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便于企业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状况,为提升企业整体的信息技术能力提供依据。为了更详细的探讨如何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本文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信息技术能力演化的自组织理论基础,信息技术能力的空间演化过程,在演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和提升策略进行了重点剖析,提升策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展开,微观基于信息技术能力自组织特性要求和系统要素构成机理,宏观强调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制定行业的标准、鼓励创新,完善教育体系。最后,对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案例研究,客观地考察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问题,实证地检验了信息技术能力对战略匹配的作用、信息技术能力评价过程,以及演化和提升的路径选择和策略,以期为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