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颅内生殖细胞瘤是一类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恶性肿瘤,该肿瘤好发于松果体区,对放疗反应极为敏感,因此尽早明确诊断,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颅内生殖细胞瘤最常见的诊断方法,但该肿瘤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诊断效率不高。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作为一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能够反应人体组织结构特点及细胞内外水分子的转移等信息,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常规MRI难以提供的重要信息。近年来,DWI结合DWI定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颅内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显示出了一定优越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DWI结合ADC值在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中的相关探索较少。鉴于此,本课题通过归纳分析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和其他肿瘤的影像学参数特征,包括常规MRI序列中的磁共振平扫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磁共振平扫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液体抑制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磁共振增强T1WI及fMRI序列中的DWI和ADC值大小,探讨ADC值在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与其他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沂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16例颅内松果体区肿瘤患者,其中生殖细胞瘤10例,星形细胞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畸胎瘤2例。患者治疗前均行包含平扫T1WI、T2WI、FLAIR、增强T1WI和DWI序列的MRI检查,分别测量各肿瘤的所有MRI序列参数值并计算相应的ADC值。比较10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与6例其他肿瘤在各扫描序列上的信号强度、病灶大小、囊变和钙化等方面的差异,判定不同扫描序列对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与其他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同时,分别比较10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与2例星形细胞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及2例畸胎瘤ADC值,判定ADC值对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与其他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结果:松果体区肿瘤间T1WI(P=0.78)、T2WI(P=0.86)、FLAIR(P=0.74)及增强T1WI(P=0.35)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值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平均ADC值为(824.41±205.90)×10~-66 mm/s。松果体区星形细胞瘤平均ADC值为(969.54±244.50)×10~-66 mm。松果体实质细胞瘤平均ADC值为(1209.31±43.45)×10~-66 mm/s。松果体区畸胎瘤平均ADC值为(1949.40±161.39)×10~-66 mm/s。松果体区肿瘤间ADC值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2,P<0.05。两两比较发现,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与松果体区畸胎瘤ADC值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DC值测量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与其他肿瘤的有效MRI手段。(2)DWI结合ADC值测量可有效鉴别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和松果体区畸胎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