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针灸治疗脑缺血病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基础制备胶原川芎嗪缓释剂,研究其在大椎,双侧内关穴穴位埋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凋亡相关因子即促凋亡因子(Fas)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凋亡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30只(24h组、72h组、120h组各10只),模型组30只(24h组、72h组、120h组各10只),腹腔注射组30只(24h组、72h组、120h组各10只),电针组30只(24h组、72h组、120h组各10只),穴位埋药组30只(24h组、72h组、120h组各10只)。参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灌流模型,以胶原川芎嗪缓释剂(药线)在大椎,双侧内关穴穴位埋药。各组于各时相,以10%水合氯醛足量麻醉,以4℃的4%多聚甲醛200ml(含0.1%DEPC)进行心脏灌注,灌毕迅速取脑,在视交叉平面前后2mm处将脑冠状切面切开,留取中间部分置于4℃的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过夜,并将固定好的脑组织进行石蜡包埋。分别运用免疫组化法(SABC法)和TUNEL原位标记法检测缺血侧海马区Fas、HSP-70及凋亡细胞的含量变化以及穴位埋药对上述指标的调节作用。采用HMIAS-2000高清晰度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对切片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可明显损害大鼠的正常行为活动.三组治疗组脑缺血再灌大鼠神经系统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其中穴位埋药尤能明显改善大鼠神经系统体征(与腹腔注射组比较P<0.01;与电针组比较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海马区Fas表达显著增再灌注后24h达高峰;正常组未见Fas蛋白表达;假手术组仅见极少量Fas蛋白表达;穴位埋药组各时相组Fas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其与同时相电针组和腹腔注射组比较差异也较显著(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时缺血侧海马区HSP-70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海马仅见少量HSP-70阳性细胞;各治疗组大脑海马HSP-70表达均增加,与同时相模型组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P<0.01),其中埋药组大脑海马HSP-70表达增加最为明显(与同时相电针组比较(P<0.05),与同时相腹腔注射组比较P<0.05)。4.TUNEL原位标记法检测显示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阳性细胞数目增多,于再灌注后1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海马仅见数个凋亡细胞;埋药组,电针组,注射组大脑海马凋亡细胞计数均少于模型组(P<0.05,P<0.01),其中埋药组凋亡细胞减少最明显(P<0.05)。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海马组织中Fas表达增高、凋亡细胞数量增多,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穴位埋药可以通过下调Fas、上调HSP-70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合成保护神经元,减轻病理改变,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最终起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