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矿化前体的形成机制及其促成骨作用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feiya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骨矿化前体的形成机制研究目的:明确天然骨矿化发生过程,探究骨矿化前体的来源,并探讨其形成机制。材料和方法:收集处于发育不同时间点的C57B16小鼠胚胎,制作石蜡切片,对组织切片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以明确顶骨发生时间;自顶骨发生时间点开始,每隔0.5天收集胚胎顶骨,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观察分析胞外胶原矿化过程,成骨细胞超微结构及矿化前体形成转运等;采用X射线能谱(EDS)元素分析检测矿化前体无机离子聚集情况;选区电子衍射(SAED)分析检测矿化前体及胶原的结晶状态;收集胚胎第18.0天中切牙牙胚,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牙本质矿化;提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诱导BMSCs及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向成骨细胞分化,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观察分析体外胶原矿化过程,细胞超微结构等;对成骨细胞行线粒体荧光探针和钙黄绿素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线粒体外膜通透性改变;采用离子霉素提高成骨细胞内游离钙水平,透射电镜观察离子霉素作用下成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采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裹黑磷纳米片,细胞内吞纳米颗粒使胞内磷离子浓度升高,透射电镜观察黑磷纳米颗粒作用下成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采用毒胡萝卜素(TG)特异性阻断内质网钙泵活性,明确内质网在矿化前体发生中的作用;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细胞矿化水平。结果:C57B16小鼠胚胎发育至第14.0天,顶骨区域ALP染色阳性,并且此时细胞外出现胶原原纤维,但未见矿化发生;胚胎第14.5天,胞外间质可见矿化前体,矿化前体主要分布于胶原周围并引发纤维内矿化;胚胎第15.0天,矿化胶原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横纹;胚胎第15.5天,胞外间质出现较大尺寸的矿化前体;至胚胎第18.0天,胶原纤维内矿化基本完成,并可见纤维间矿化;牙本质胶原矿化与顶骨相似;顶骨区域成骨细胞内线粒体结构变化明显,最初可见无机颗粒沉积于线粒体内部,继而线粒体形态逐渐改变并最终经溶酶体途径降解,同时释放矿化前体;成骨细胞线粒体内局部无机离子沉积常见于靠近内质网的一侧,有时可见内质网膜上存在钙磷团簇;体外成骨细胞矿化超微观察结果与体内一致;激光共聚焦检测发现成骨细胞部分线粒体可被钙黄绿素染色,表明线粒体外膜通透性改变;提高成骨细胞胞内游离钙和磷离子的浓度,可促进内质网上钙磷团簇的形成以及成骨细胞的矿化,TG可有效阻断内质网上钙磷团簇的形成并抑制矿化结节的产生。结论:骨矿化是由成骨细胞产生的矿化前体所引发;骨矿化前体来源于成骨细胞线粒体内的无机离子沉积颗粒;线粒体内无机颗粒的形成与内质网有关,内质网富集钙和磷离子从而在内质网膜上形成钙磷团簇,继而这些钙磷团簇被转运至线粒体内形成线粒体内沉积颗粒;内质网钙摄取在矿化前体形成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抑制内质网钙泵的功能,内质网膜上钙磷团簇的形成受阻。第二部分、成骨细胞来源胞外囊泡的促成骨作用研究目的:对比处于不同分化阶段成骨细胞产生的胞外囊泡(含矿化前体)的促成骨效果,并探讨影响其促成骨能力的可能因素。材料和方法:体外诱导MC3T3-E1细胞成骨向分化,连续收集细胞培养液,并采用差速离心法,按照外泌体/矿化前体提取步骤提取细胞培养液中MC3T3-E1所分泌的胞外囊泡;透射电镜下观察囊泡形态,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CD63及和高尔基体标记蛋白GM130;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茜素红染色技术,分析MC3T3-E1所分泌的胞外囊泡对B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对胞外囊泡进行超微观察、粒径测定以及ALP活性相对定量,总结MC3T3-E1细胞矿化不同时间点所产生的胞外囊泡的变化规律,将成骨细胞分化过程划分成不同阶段;建立小鼠卵巢切除(OVX)骨质疏松模型,OVX手术后4周,采用尾静脉注射方法,将胞外囊泡以3 mg/kg的量注入小鼠体内,每周一次、连续4周;行胞外囊泡注射4周后,采用Micro-CT对小鼠股骨进行三维重建并对骨小梁指标BV/TV,Tb.N,Tb.Th和Tb.Sp进行分析;制作小鼠股骨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骨小梁等骨量情况;采用体外矿化诱导液(SCL)孵育MC3T3-E1所分泌的胞外囊泡,使矿化前体内无机离子含量升高,检测矿化前体成熟度对其促成骨能力的影响;检测成骨分化各阶段MC3T3-E1所分泌的胞外囊泡对BMSCs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荧光标记胞外囊泡,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检测成骨分化各阶段MC3T3-E1所分泌的胞外囊泡的骨靶向性。结果: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成骨向分化中MC3T3-E1所分泌的胞外囊泡同时具有外泌体和矿化前体的特征,呈CD63阳性并且部分囊泡内部有无机离子聚集;成骨向分化中MC3T3-E1所分泌的胞外囊泡促进BMSCs的成骨向分化,并呈剂量依赖性;随着MC3T3-E1的不断分化,其所分泌的胞外囊泡呈现高电子密度的比例逐渐升高,并且到一定时期后,囊泡粒径明显变小,此外,胞外囊泡的ALP活性也呈规律性变化;依据胞外囊泡粒径及ALP活性,可将MC3T3-E1成骨分化过程划分成早期、中期、中晚期和晚期四个阶段;小鼠股骨Micro-CT分析及HE染色结果显示,MC3T3-E1分化中期及中晚期所分泌的胞外囊泡具有明显的促成骨能力;SCL液孵育使成骨分化中期的胞外囊泡粒径明显变小,并且促成骨能力增强;成骨分化中晚期的胞外囊泡经SCL液孵育后,针状晶体增多、膜泡结构减少,同时其促成骨能力减弱;成骨分化中晚期的胞外囊泡促进BMSCs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表现出骨诱导能力;成骨分化中期及中晚期的胞外囊泡具有靶向性。结论:MC3T3-E1成骨分化不同阶段产生的胞外囊泡促成骨能力不同,这与囊泡中矿化前体的成熟度有关。同时,胞外囊泡的骨靶向性与骨诱导性,也将可能影响其促成骨能力。
其他文献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成熟发展,为了满足现代生产和生活高质量需求,微电子和光电子产业正在朝着小型化、快速化的趋势发展。研究微纳尺度下的能量转换与传递已成为热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低维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能力和机械柔韧性,为微纳电子器件热管理设计、提高散热效率提供了解决的途径。因此,研究纳米尺度热点下低维碳材料的传热特性,对新型材料在电子、光子设备中的冷却降温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受纳米加工制造水平的
学位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是一种非离子型大分子,它的特点是具备内酰胺结构(吡咯烷酮)。因为吡咯烷酮可以与水形成氢键,所以PVP水溶性很好,也能溶解在卤代烃、醇和胺等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中。在水中PVP可以与金属离子进行配位,在制备纳米材料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它还具备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在医药行业应用广泛。PVP因其结构与性能的优越性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NVP活性太高,非常容易自聚,难以受活性
学位
光伏能源是新能源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具有质量轻、制备工艺简单、可通过溶液进行加工及可制备成柔性大面积器件等优点,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在近十多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本论文制备了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给体材料和电子传输层材料,并且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生产与应用进行了研究,为新型高效率、低成本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指导思路。主要的工作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对现有小分
学位
荧光水凝胶作为一种富含水的软材料在生物标记、生物成像、环境监测和发光材料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智能荧光水凝胶,其荧光特性可对外界刺激产生应激性的响应,可更广泛地应用于化学传感、浓度检测、荧光开关和可穿戴装置等方面。螺吡喃作为一种响应性荧光小分子,对光、温度、酸碱度和应力均有很好的响应性,是一种理想的智能荧光染料。本论文以螺吡喃结构单元为基础,构建了一系列智能荧光水凝胶,并系统地研究了凝胶
学位
室内空气环境会受到空气流动与传热传湿过程的影响,对室内空气热湿传递程的模拟研究是了解和评价室内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流体、固体或多孔介质等多种介质耦合的室内空气双扩散自然对流进行深入的理论与模拟研究,对于解决电子设备和建筑蓄热墙体中存在的传热传湿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研究了含有空气、固体与多孔介质的室内空气流动和传热传湿的规律,重点考虑了控制参数(如瑞利数、浮
学位
从宏观生物体到微观分子的非对称性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这些非对称性形貌和不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对于生物体的生存、传播、生长以及生命活动中的催化、定向运动、能量输运等过程都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形貌或不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胶体微粒通常被称为Janus微粒。独特的结构使Janus微粒在乳液稳定、乳液聚合、结构液滴、流体器件、双连续乳液凝胶、油水分离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这些应用又主要是由Ja
学位
生物体内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主要通过线粒体呼吸过程由氧气转化而来,参与和贯穿了整个生命过程,并在调节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物体内,活性氧调控着多种生理或病理进程,如信号转导,炎症,癌变以及神经退行性损伤等等。研究证明,肿瘤细胞会比同类正常细胞产生更高水平的活性氧,而且对抗氧化防御系统的依赖性也相对更强。通过外源性的干预措施,例如产
学位
文字是信息交流及感知客观世界的重要载体,也是认知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自然场景图像中包含大量具有明确语义的文本信息,是描述与理解图像场景内容的关键线索。比如街景图像中的门牌号、广告牌、交通标志等。有效地识别这些文本信息是实现图像搜索、盲导航、自动驾驶、多语言翻译等计算机视觉任务的关键前提,也是这些计算机视觉任务能够落地务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自然场景图像的文本识别已经成为最有
学位
丹尼尔·笛福是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早期英国著名作家,享有“英国小说之父”和“现代报刊之父”的美名。笛福生活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过渡期,他的著作成为研究这一时期英国历史的重要史料。笛福一生经历坎坷,曾经商、办报、担任政府作家和密探,晚年同时从事小说和新闻写作。哈贝马斯称笛福是第一位真正把“党派精神”变成“公众精神”的职业报刊撰稿人。借助笛福作品这扇窗口,新闻报刊和文人写作与18
学位
强大的信息处理和无处不在的计算对于所有的机器和生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构建人造的分子信息处理系统能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蕴藏在生命之中的智能提供潜在的帮助。沃森-克里克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赋予了DNA优秀的识别能力和组装能力,而这些促进了构建DNA计算机来达到智能系统。尽管过去二十多年中,科学家们付出了许多的努力来构建DNA运算系统,然而目前DNA运算系统仍受困于不良的整合效率、复杂的设备结构和有限的功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