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X线摄片评估脑性瘫痪患儿髋关节发育的敏感指标,寻求适合临床医师应用的脑瘫患儿继发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检测方式。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间初次就诊于我院的年龄在1~4岁的脑性瘫痪患儿103例,计206髋,评估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并以同年龄段正常发育人群儿童46例作为对照,计92髋,所有儿童均接受标准化髋关节X线摄片,并测量X线相关指标,测量指标包括股骨头偏移百分比(migration percentage,MP)、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颈干角(neck shaft angle,NSA)以及头干角(head shaft angle,HSA)。以年龄分层,将所有儿童自然分为<2岁、2~3岁(≥2岁,≤3岁)以及>3岁三组,比较各年龄层内脑瘫患儿组与正常人群组相关测量指标的差异,并进而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以髋关节MP值为因变量,分析年龄、性别、头干角、颈干角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对脑瘫患儿髋关节MP值的影响。结果<2岁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髋关节X线相关指标对比显示,脑瘫组与正常组的骨盆平片测量指标髋臼指数、颈干角、MP、头干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3岁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髋关节X线相关指标对比显示,脑瘫组颈干角为144.73±9.46°,而正常组为137.90±2.93°,脑瘫组MP值为19.78±13.70%,正常组为6.53±5.08%,脑瘫组头干角为165.68±7.03°,正常组为160.14±2.50°,颈干角、MP、头干角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髋臼指数无统计学差异。>3岁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髋关节X线相关指标对比显示,脑瘫组颈干角为144.81±9.03°,而正常组为133.50±6.41°,脑瘫组MP值为20.58±10.70%,正常组为10.83±6.40%,脑瘫组头干角为166.34±6.50°,正常组为158.16±4.56°,颈干角、MP、头干角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髋臼指数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回归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颈干角对脑瘫患儿的MP值没有显著影响,而头干角、年龄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均是MP值的影响因素。结论1.在脑瘫患儿髋关节X线测量指标中,颈干角、MP值、头干角均是反应其髋关节发育异常的有效指标。2.年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及头干角均是影响脑瘫患儿髋关节发育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可在临床工作中常规监测脑瘫患儿髋关节MP、头干角,以便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脑瘫患儿继发髋关节发育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