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勒内·韦勒克是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之一,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文学理论家之一。他在与奥斯丁·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中提出的“内部研究”论在80年代的中国引起了一场热烈的争论并直接引发了中国文艺学界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深刻变革。本文对韦勒克“内部研究”论的重估力图从当前文学批评界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关注“内部研究”论中具有纠正时弊作用的相关论述,试图通过对韦勒克“内部研究”论的重新审视,纠正以往对这一理论的误解和当前文学理论中的偏向,从而为完善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及教学、为建设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和意见。本文将韦勒克的“内部研究”论划分为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论、文学作品层面论和文学整体研究三方面的论述,力图对韦勒克的“内部研究”论做到全面、准确的把握。第一章分析“内部研究”论的基石——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论。国内一些学者把“内部研究”简单地等同于文学作品层面论,而没有注意到这一理论的基石——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论,从而导致了对“内部研究”简单、片面的理解。事实上,韦勒克关于文学的所有思考都是以对“文学作品是如何存在的”这一问题的思考为基础的。韦勒克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经验的客体”,它通过读者的阅读经验而存在,但并非经验本身,而是造成经验的原因。文学的本体是文学作品的“决定性结构”,而这一结构的“决定性”则是内在于结构的价值。韦勒克正是由此划分了“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界限:“内部研究”研究作品的“决定性结构”,“外部研究”则研究与之相关的经验事实。只有“内部研究”才能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外部研究”则为“内部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因此,韦勒克并不否定和排斥“外部研究”,但他更强调“内部研究”,这种强调来自他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价值的关切。在当今价值虚无主义泛滥的文坛上,韦勒克对于文学价值的关切或许正是一剂纠偏的良药。第二章分析“内部研究”论的主体——文学作品层面论。这是韦勒克“内部研究”论在中国文艺学界影响最大的部分。国内一些学者囿于“内容—形式”二分法的思维框架,将“内部研究”简单地理解为“形式研究”,而韦勒克的文学作品层面论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用纵向的层面分析法取代的“内容—形式”的横向分析法,从而改写了文学作品的研究方式。根据中国学者刘象愚的观点,韦勒克是把文学作品划分为三个层面:声音(谐音、节奏和格律)、意义(文体和文体学)、世界(意象、隐喻、象征和神话),本章试图通过对韦勒克这一理论的深入分析和“正本清源”,廓清国内学者对这一理论的误解,并说明这一理论在当前的借鉴意义。第三章讨论“内部研究”论的合理延伸——文学整体研究。韦勒克认为,不但每一部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所有的文学作品也构成了“文学”这个整体。针对这个整体,韦勒克探讨了文学的类型、文学的评价和文学史三个问题。在“文学的类型”这一问题上,韦勒克认为,对文学进行共时态的、终极的类型划分是不可能的,文学类型的研究应该是对历史上出现的文学类型的研究。在“文学的评价”这一问题上,韦勒克强调文学评价应当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同时,他反对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割裂开来,因为文学作品的形而上品质不是外在于作品的说教,而是从作品本身浮现出来的世界观。在“文学史”的研究中,韦勒克指出,在文学史的编写中,历史与价值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历史参照价值,价值从历史中来。以此为指导思想,韦勒克探讨了文学类型史、文学史的分期等问题,并提出了新的文学史的理想,那就是把文学作为一门艺术来写,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体系,强调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第四章分析我国文论界对韦勒克“内部研究”论的借鉴,以及这一理论的当下意义。韦勒克的“内部研究”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曾掀起研究的高潮,但其中也存在着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对其进行的有意无意的误读和变异,而且至今仍不乏误解。“文化研究”的引入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学研究对象的无限泛化,甚至出现了主张以文化研究取代文学研究的错误倾向。“内部研究”最主要的贡献就在于对审美价值的关切和作品中心的强调。在当今文学理论的背景下,重新发掘和审视韦勒克“内部研究”论的合理内涵,对于矫正时弊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总之,本文的兴趣在于我国当前的文学理论,关注的是韦勒克的“内部研究”论在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中所作的贡献,以及尚未被人发现和重视的积极意义。本文在结语中,既肯定了“内部研究”论带给我们的启示,又指出了其局限性,这同样是我们建设和完善自己的文学理论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