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上颌形态并初步测量分析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3075674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螺旋CT和SimPlant 11.04软件三维重建上颌骨形态,测量上颌骨各标记点到坐标系的距离并对其初步分析。 方法:本课题采用螺旋CT扫描30例正常成年人上颌骨,将数据导入SimPlant 11.04软件系统,重建上颌骨三维影像模型,并定义标记点、建立三维坐标系、验证标记点可重复性、测量点到坐标平面的距离,从而建立测量方法;对3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成年患者的上颌骨进行扫描、重建、定点和测量并初步统计分析。 结果: 1. 35个上颌骨标记点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P>0.05);并获得了正常人上颌骨标记点到三维坐标的平均距离、标准差;左右对称标记点的三维距离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非对称率公式:Q=(G-K)/G×100%,非对称率Q均<10%,左右对称标记点在三维上无不对称畸形。 2.测量并获得患者上颌骨标记点到三维坐标的平均距离、标准差;患健侧标记点的非对称率显示INM’-INM、SNM’-SNM、SPr’-SPr在到矢状面S的距离存在明显不对称畸形,而眶下区和梨状孔缘标记点MA’-MA、SoF’-SoF和LPAC-LPA在三维方向上无不对称畸形;患者患侧上颌骨较健侧、患者上颌骨较正常人的存在发育不足,主要是在前后方向上。 结论:应用螺旋CT及SimPlant 11.04软件测量上颌骨形态的方法,能精确测量上颌骨各标记点到三维坐标的距离,可以用于评估患者术前患健侧上颌骨不对称程度。
其他文献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adiation—induced oral mucositis,ROM)是鼻咽癌和头颈部其它恶性肿瘤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
BMPs可促进成牙本质细胞分化和第三期牙本质的形成,在牙髓的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BMPs生物学效应的分子机制涉及两条重要的信号通路:Smads蛋白依赖性和Smads蛋白非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