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秧歌戏又称秧歌剧,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山东、河北、陕西及内蒙古等地。秧歌戏名称大多因流行地区而得名。如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沁源秧歌、晋中秧歌、霍州秧歌等等。翼城秧歌戏也不例外,翼城秧歌戏,俗称翼城秧歌、干板秧歌。它是由民间舞蹈派生出来的。《山西剧种概论》里提及:翼城秧歌戏是流行于翼城、绛县、浮山、曲沃、襄汾等县的一个剧种,这种戏无琴胡伴奏,只用鼓板、马锣、小钹、梆子等打击乐器伴奏。唱腔自然洪亮,语言风趣幽默,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很受群众喜欢。翼城秧歌戏的主要唱腔来自于民歌小调,因而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道白和唱词都使用翼城官方方言,保持其角色语言的特殊韵味。虽然其音乐和唱腔比较单调,但行当齐全,演员众多,程式规范,在当时很受群众欢迎,故不少村庄都建有业余秧歌戏班。秧歌戏最兴盛时,全县有将近50个村庄都建有秧歌戏班。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其它剧种的冲击下,翼城秧歌戏逐渐处于停演状态。加之原有的老艺人相继去世,健在的老艺人大多年岁已高,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这一古老的艺术,所以现在会唱秧歌戏的人越来越少,翼城秧歌戏面临消亡的危险。近年来,除翼城县城南村业余文艺宣传队演过几次秧歌戏外,其他各地很少上演秧歌戏。另外因翼城秧歌戏的很多资料都是老艺人口传心授,很少有文字记载,导致很多剧目已经失传。虽然翼城秧歌戏前不久刚被评为山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就目前来看翼城秧歌戏的生存现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在对资料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立足田野调查,对翼城秧歌戏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剧目研究、演出团体及演员、艺术特点、秧歌戏的现状与保护措施等方面着手,对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做出较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