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成功获得2022冬奥会主办权以来,中国滑雪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滑雪市场的不断壮大,不同区域滑雪目的地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张力。京津冀作为2022冬奥赛事的举办地,显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尝试以京津冀区域为研究范畴,以滑雪目的地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专家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对京津冀滑雪目的地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包括京津冀在内的18个主要滑雪目的地省份展开竞争力分析,计算出了包括京津冀在内的18个省市滑雪目的地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并探索出与京津冀区域处于同一竞争水平梯队的区域。这种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构建出评价滑雪目的地的指标体系,为后续滑雪目的地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另外,通过分析京津冀滑雪目的地的竞争力,找到京津冀区域滑雪目的地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大众了解京津冀滑雪目的地的竞争力现状提供参考,为政府、企业采取相关措施提高京津冀滑雪目的地竞争力提供现实依据。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在包括京津冀之内的18个主要滑雪目的地省份中,河北综合排名第一位,成为竞争力最强的省份,北京、黑龙江与吉林紧随其后,成为竞争力较强的省份,而天津位列第三梯队,成为竞争力较为一般的省份,且京津冀滑雪目的地的综合得分要高于东北、华中、华东、西南、西北区域,成为全国滑雪目的地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其中东北地区综合得分与京津冀区域综合得分不相上下,是构成京津冀区域滑雪目的地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第二京津冀区域滑雪目的地发展不平衡,河北占据主导、其次为北京和天津。河北不仅仅是京津两地滑雪消费的后花园,也是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重要的潜在滑雪人次输入地区;
第三、京津冀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不明显、在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高级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相对较为突出,且该区域依托庞大的消费市场,充分利用有限的比较优势,创造出了巨大的竞争优势,且随着需求规模的日益壮大,需求结构的日益多元化,有限的市场供给与对滑雪产品和服务有着高质量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四、东三省作为我国的老牌滑雪市场,尽管资源禀赋优势较为突出,然而对资源的配置能力以及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且滑雪品牌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而京津冀作为滑雪市场的后起之秀,在“2022冬奥会”以及“三亿人上冰雪”的双轮驱动作用下,京津冀区域滑雪消费热情全面引燃,释放出巨大的冰雪经济活力,呈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作为一前一后发展起来的市场,两个滑雪大区分庭抗礼之势明显,而后者略占上风。
为此,立足当前京津冀滑雪目的地的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区域滑雪目的地的竞争力,促使该区域滑雪目的地的提档升级,笔者认为应该联动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的力量,政府层面:打通地域壁垒,铸造区域品牌;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法规;完善设施建设,强化环境保护;产业层面:利用集聚优势,实现集群发展;促进业态融合,实现转型升级;加强市场监管,规范行业发展;企业层面:采取战略联盟,去粗放取集约;丰富产品类型,提升服务品质;更新经营理念,积极开拓市场。
第一、在包括京津冀之内的18个主要滑雪目的地省份中,河北综合排名第一位,成为竞争力最强的省份,北京、黑龙江与吉林紧随其后,成为竞争力较强的省份,而天津位列第三梯队,成为竞争力较为一般的省份,且京津冀滑雪目的地的综合得分要高于东北、华中、华东、西南、西北区域,成为全国滑雪目的地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其中东北地区综合得分与京津冀区域综合得分不相上下,是构成京津冀区域滑雪目的地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第二京津冀区域滑雪目的地发展不平衡,河北占据主导、其次为北京和天津。河北不仅仅是京津两地滑雪消费的后花园,也是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重要的潜在滑雪人次输入地区;
第三、京津冀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不明显、在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高级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相对较为突出,且该区域依托庞大的消费市场,充分利用有限的比较优势,创造出了巨大的竞争优势,且随着需求规模的日益壮大,需求结构的日益多元化,有限的市场供给与对滑雪产品和服务有着高质量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四、东三省作为我国的老牌滑雪市场,尽管资源禀赋优势较为突出,然而对资源的配置能力以及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且滑雪品牌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而京津冀作为滑雪市场的后起之秀,在“2022冬奥会”以及“三亿人上冰雪”的双轮驱动作用下,京津冀区域滑雪消费热情全面引燃,释放出巨大的冰雪经济活力,呈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作为一前一后发展起来的市场,两个滑雪大区分庭抗礼之势明显,而后者略占上风。
为此,立足当前京津冀滑雪目的地的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区域滑雪目的地的竞争力,促使该区域滑雪目的地的提档升级,笔者认为应该联动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的力量,政府层面:打通地域壁垒,铸造区域品牌;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法规;完善设施建设,强化环境保护;产业层面:利用集聚优势,实现集群发展;促进业态融合,实现转型升级;加强市场监管,规范行业发展;企业层面:采取战略联盟,去粗放取集约;丰富产品类型,提升服务品质;更新经营理念,积极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