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奖惩是教育过程中常见的手段之一,一定意义上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适当的奖惩不仅可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使规范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强化、失范的行为得到削弱和制止,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是非标准,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尽管奖惩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所熟悉,但是,现实中一线中小学教师是如何在运用奖惩这一教育手段的呢?是凭理论的指导还是主观直觉呢?是随意性运用还是系统化运用呢?正是出于这种疑虑,本研究主要聚焦农村小学低段教师的教育奖惩行为,通过蹲点个案学校进行观察和调研,以期了解其现状和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 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相关学术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一个农村小学并蹲点到一年级一班开展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小学低段教师普遍都会运用奖惩这一手段来开展教育工作,但同时也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教育奖惩实践无形中呈现出“惩罚多于奖励”的特点;二是教师的奖惩方式过于单一,与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相适应;三是教师奖惩的范围不够全面,没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教师们的教育奖惩行为多是自发而为,缺乏理论层面的自觉;五是教师们的教育奖惩多为率性而为,并未形成一定体系。进而,笔者从理论引领和实践策略两个层面提出改进农村小学低段教师教育奖惩行为的建议: 一是要丰富理论修养,增强教育奖惩行为的理性自觉。其中,小学低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育奖惩行为的必要性与特殊性,心理学强化与惩罚理论是教师实施教育奖惩行为的重要知识基础。 二是要优化操作策略,提升教育奖惩行为的实践效能。首先,小学低段教师实施教育奖惩行为时应当坚持三个原则:①奖惩既要讲究根据,也要合乎情理;②奖惩既要把握分寸,也要掌握频度;③奖惩既要讲究方法,也要关注效果。其次,要实现小学低段教师教育奖励策略的合理化,主要包括:①奖励策略应当体现系统性和公正性;②奖励策略应当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③奖励应以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为主;④应注意避免出现表扬的反教育效应。再次,要实现小学低段教师教育惩罚策略的合理化,主要包括:①做到罚之有方、罚之有度;②做到罚之有爱、罚之有情;③必须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 最后,教师应正确处理教育奖励与惩罚的关系,具体包括:①坚持奖励为主、辅以适度惩罚;②利用对比效应、重表扬轻批评;③尝试惩罚与负强化的结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