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动物种群的亲权鉴定可反映动物在自然环境下的交配关系和婚配模式,揭示自然种群对复杂多变环境条件的适应机制。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宏观监测方法为野生自然种群的亲权鉴定研究提供了新途径。本研究利用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在千岛湖2个岛屿上标志重捕的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样本,采用8个特异性高度多态微卫星位点,对2岛屿社鼠种群进行了亲权鉴定和家群分析,判定该地区社鼠的婚配制度,探讨社鼠家群的亲缘关系特征,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8个微卫星位点能可靠地对2岛屿社鼠种群进行亲权鉴定;A岛和B岛分别确定了71只、49只社鼠个体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确定率在50%以上;亲子关系反映的2岛社鼠种群的繁殖状况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岛屿社鼠均呈现雌雄混交的婚配制度,且均存在近交现象,可能反映了岛屿社鼠种群在资源受限的岛屿环境下,配偶竞争作用加强,混交的婚配制度有利于提高繁殖成功率。 2.A岛已确定亲缘关系的71只社鼠个体共分为12个家群,家群中的个体数最多达到19个,B岛已确定的49只社鼠个体共分为11个家群,家群中的个体数最多达到14个;家群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表现为配对繁殖的个体对间亲缘系数最小,可能揭示了社鼠在选择配偶时避开亲缘关系较近的异性,然而近交的存在可能与岛屿上复杂的环境有关;后代个体雄雄、雌雌之间的亲缘关系在2岛上表现不一致,可能暗示了2岛上社鼠扩散活动的特殊性;与同一雄性或同一雌性交配的个体间亲缘系数的比较推测,2岛屿上社鼠个体在与不同异性交配时也可能存在选择性,即避免选择相互之间亲缘关系较近的异性作为混交的对象。对岛屿社鼠婚配制度、家群及扩散特征等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3.家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巢区重叠2岛屿表现不一致,A岛配对繁殖的个体对的巢区重叠现象比B岛更常见,亲代父母本与后代间巢区重叠2岛也不一致,可能反映了雌性个体的育幼行为及雄性为获得更多交配机会而加大与雌性巢区的重叠;后代之间的巢区重叠与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可能也有一定的联系.亲缘距离更近的全同胞后代之间可能更倾向于分享空间资源:比较家群中个体的巢区重叠与个体间的亲缘关系发现,二者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初步认为可能与个体对资源、配偶的竞争有关。社鼠巢区重叠及家群特征等随环境的响应机制的研究有待继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