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托妮·莫里森无疑是当今美国文坛上一位十分引人注目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于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其作品富有诗意,并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闻名。莫里森的主要成就在于长篇小说方面。自1970年起,她一共发表了九部长篇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其中《最蓝的眼睛》是1970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普利策获奖小说《宠儿》于1987年发表,也是迄今为止被公认的不朽的杰作。1993年,由于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以黑人女性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两部作品中的黑人母亲形象的具体分析解读作者的女性观。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作者以及她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宠儿》,然后就国内外学者对莫里森及其作品的研究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最后阐述了黑人女性主义理论的特点,以及托妮·莫里森的黑人女性主义立场,并说明了从母亲形象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女性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章通过对《最蓝的眼睛》中两位典型黑人母亲的分析,揭示了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完全被白人的美学文化内化了的母亲波琳把自己看成是婚姻的殉葬者,对女儿也只是厌恶,甚至是暴力,并导致了皮克拉的悲剧。而同样作为黑人母亲的麦克蒂尔太太对克劳蒂尔姐妹细心照顾,潜移默化中给予了她们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莫里森在作品中呼吁黑人女性只有自我意识真正得到觉醒,自我身份得到重构,才能摆脱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的现状。在白人的文化霸权下,黑人女性应坚守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抗击白人文化的影响,从而找到自我的生存价值。第三章首先探讨了奴隶制是如何影响并扭曲了黑人的母爱,然后详细分析了莫里森在《宠儿》中塑造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具有伟大母爱的黑人母亲,贝比萨克斯和赛丝。莫里森所塑造的贝比·萨克斯勤劳、善良、宽容、积极向上,实际上代表了黑人妇女的群体形象。她把自己的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赛丝,并在黑人完全被否定的奴隶社会里号召自己的同胞要爱自己的一切。她传承着黑人传统与文化,是莫里森心中理想的黑人母亲形象。此外,《宠儿》中赛丝的弑婴行为挑战了传统的母爱价值观。弑婴惨剧的描述是对黑人母爱的诠释和解读,并且揭示了美国奴隶制度下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在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下,赛丝近乎疯狂的母爱充满了黑人母亲的血泪和无奈,也同时是对奴隶制度的无言控诉。第四章阐释了《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两部作品中所体现的姐妹情谊。托妮·莫里森倡导黑人女性应与本民族女性结成坚强的姐妹同盟,相互扶持,相互支撑。第五章分析了影响莫里森女性观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即父母对她积极正面的影响。她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同时拓展了她的视野,丰富了她的知识。以及社会因素即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蓬勃发展在全世界范围所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第六章是总结部分。总结了之前章节所论述的内容。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从未停止过帮助黑人女性的脚步。通过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可以看出莫里森积极的女性观,她号召黑人女性能够直面历史,重新建立自我身份,坚守黑人文化传统,增强群体的力量,从而走出奴隶制的阴影并最终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