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为动物模型对鳗弧菌、迟钝爱德华氏菌野生株和减毒株感染应答的转录分析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lei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鳗弧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能引起很多种经济鱼种的感染及发病,每年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实验室先前的研究中,对于鳗弧菌野生株MVM425及迟钝爱德华氏菌野生株EIB202的毒力及致病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成功构建了两个减毒株,分别为MVAV6203和WED,两个减毒株对于免疫大菱鲆都有很高的免疫保护力。但目前为止,对于鳗弧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的感染机制及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产生机制都还不是非常了解。为了了解鳗弧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应答机制及阐释减毒株具有良好免疫效果的产生机理,本课题选择斑马鱼这一新型脊椎动物,建立了鳗弧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斑马鱼的动物模型。利用该动物模型,首先考察了鳗弧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野生株及减毒株注射斑马鱼后,一周内免疫应答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其中Toll样受体(TLR)家族中TLR2和TLR4在4种菌株感染过程中,在前2天内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下调表达,而在第3天后,各组中都表现出一个明显的上调表达,但是野生株组的上调表达幅度明显要小,说明野生株感染过程中以某种机制降低宿主的TLR2和TLR4表达从而帮助及利于感染和寄生;而TLR5在4种菌株感染过程中基本表现出一个明显的上调表达,但EIB202组中在感染12h后表达明显下调,说明TLR5可能是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过程中抑制宿主对其识别的一个重要的潜在靶点。热休克蛋白(HSP)中,MHCⅠ抗原处理及递呈途径中的Hyoul和Grp94在4种菌株感染过程中,感染后12小时开始有所上调,但MVM425组表现为一个明显的下调表达,而该种情况没有在EIB202组中观察到,暗示了胞外寄生的鳗弧菌感染机制中存在对于MHC Ⅰ途径相关的HSP蛋白的一个早期抑制。MHC I和Ⅱ因子在4种菌株感染过程中,都在感染第3天后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上调表达,其中MVAV6203引起的MHC I和MHC II分子表达上调最为明显,说明其能很好地激发两种抗原递呈途径。但EIB202组中MHC II分子在感染第3天后上调表达的幅度非常小,说明EIB202可能抑制了宿主的MHC II型途径,使宿主无法产生有效的获得性免疫从而对其感染进行清除。其次,对注射免疫鳗弧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减毒株的斑马鱼考察了4周内上述免疫因子的表达变化,发现TLR2、4和5表达均处于平稳状态,并没有很大变化。MHC I抗原递呈途径中,在21和28天时MHC Ⅰ分子在两个组中都有较高的表达,暗示了两种减毒株都能较好地引起MHCⅠ介导的获得性免疫应答。而MHC Ⅱ抗原递呈途径中,在21天时热休克蛋白及MHCⅡ分子在MVAV6203组中有明显的上调表达,而WED组有较为明显的下调表达,说明MVAV6203能引起更好的MHC Ⅱ介导的获得性免疫应答。最后,模拟自然环境下对鱼体免疫刺激,以鳗弧菌减毒株MVAV6203浸泡免疫斑马鱼,考察4周内上述免疫因子的表达变化。发现TLR并不如注射感染实验中在前期受到明显下调,而是1-2天内有一个小幅的上调表达,而MHC途径的表达变化也相对缓和,在第3、7和14天有小幅上调。说明MVAV6203浸泡免疫与注射免疫相比,免疫激发相对缓慢,其从TLR表达变化差异看,浸泡免疫的进入途径和激发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可能均和注射免疫有较大差异。综上所述,对鳗弧菌和迟钝爱德华氏野生株感染研究发现,这两个病原菌在进入鱼体后感染激发过程有显著差异,而以这两个野生株为出发开发的减毒活疫苗免疫斑马鱼时,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差异也非常明显著,这为未来针对两病原开发联合疫苗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