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机制法律规制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ru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末位淘汰机制作为一项外来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激励员工、优化绩效、节约用工成本,大量被用人单位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然而,在与我国用工环境和劳动治理模式的融合中,末位淘汰机制表现出了水土不服的症状:首先,在我国“劳动合同解除标准”严格法定化的制度框架下,末位淘汰机制面临违法的风险,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18号》、《第八次全国法院民事审判工作会议(民事部分)纪要》中明确指出“末位”不等于“不能胜任”,用人单位通过末位淘汰机制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属于违法解除;其次,由于调岗、降薪、培训的法律制度安排不完备,致使末位淘汰机制日益成为违法者的工具,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劳动热点争议。一方面是末位淘汰机制的盛行,被企业大量运用,一方面是司法重申劳动合同单方解除的法定标准,禁止任何非法定形式的单方解除。在进退维谷的形势下,法律该如何实现对末位淘汰机制的合理规制,在现有劳动治理模式下,末位淘汰机制该如何实现本土化。因此,本文力图从法律规制的视角,在合理界定末位淘汰机制实施边界的基础之上,结合现状与问题,就末位淘汰机制的有效法律规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实现末位淘汰机制的有序运行和功能的有效发挥。文章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末位淘汰机制的概念进行劳动法界定,准确定位末位淘汰机制的劳动法表现形式;第二部分,重点探讨末位淘汰机制制定和实施的合法性,合理分析末位淘汰机制的生效要件,理清末位淘汰机制下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调岗、降薪、培训等措施的实施边界;第三部分,对我国末位淘汰机制相关立法、执法、司法、实践的现状予以充分介绍,准确揭露其中存在的立法制度设计不完备、司法引导不到位、执法力量薄弱、法律风险防控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第四部分,从立法、执法、司法、实践全方位的对末位淘汰机制法律规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建议。在劳动管理模式多样化、灵活化、弹性化的趋势下,末位淘汰机制所引发的一系列劳动争议实质反应了用人单位对用工自主权的诉求。笔者认为对末位淘汰机制的合理规制,不能一味的“堵”,过度压缩末位淘汰机制的适用空间,应当在现有劳动治理框架下,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以平衡点为契机合理划分末位淘汰机制的实施边界,这个平衡点就是调岗和培训;应当对末位淘汰机制进行必要的疏导,引导末位淘汰机制的主要实施措施由“解除劳动合同”转向“调岗”和“培训”。末位淘汰机制的目的在于提升绩效,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获得竞争力,调岗与培训相对于解除劳动合同更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的绩效,促进劳资和谐,实现劳资共赢;同时,调岗和培训相对于解除劳动合同的残酷和严厉显得更加温和,为劳动合同的继续履行留下了更多可能性,给劳动关系带来的直接冲击更小;如此,既契合了现有劳动治理框架,巩固了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制度根基,也顺应了时代的趋势,满足了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的合理诉求。
其他文献
<正>诗与文的区别,或者说分工,这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相当受重视,在古典诗话词话领域长期众说纷纭。但是在西方文论史上,却没有这样受到关注。在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经典中,这
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采用“气浮+水解+SBR+过滤”工艺处理乳制品生产废水的工艺设计实例,并对实际运行效果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路线可行,工艺运行稳定,废水处理后达到国
从弱酸的酸常数出发,分别利用体系的电极电势、原电池原理和金属配离子模式三种方法对相关半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进行了求解。对三种方法的思路和本质进行了阐述,加深了弱酸的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定量正常局部左室功能并确定其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按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5个年龄段,根据性别不同分为10组。应用6
自2018年起,语文高考全国Ⅰ卷将17、18、19三道题目整合为一个语段,2020年该题型保持不变,17、18题考查成语和病句,19题考查标点符号之破折号。有人惊呼,标点符号强势回归?其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进行护理临床探讨。方法 112例患者根据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56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患30例、女患26例,平均为(56.4±5.8)岁;研究
文章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在烟草化学分析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LC-MS/MS法在烟草化学分析中的农残分析、有机胺分析、代谢物分析、氢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