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小麦各生育期进程对比实验表明:K35成熟时间比参试的中熟品种早3天,比参试晚熟品种早6-7天,K35二棱初期至二棱中期、挑旗期至抽穗期和灌浆持续时间较短,是决定其生育期短的主要时期,拔节至挑旗的持续时间稍长于其他品种。
2.K35千粒重较低(35克),主要原因一是关灌浆持续天数较短,二是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较低;潍麦8号虽然灌浆持续天数较短,但其平均灌浆速率与最大灌浆速率均较高,千粒重高达48.5克。灌浆中、后期尤其是快增期灌浆速率品种间差异比较大,提高快增期灌浆速率对于提高粒重至关重要。
3.拔节至开花期K35干物质积累量较小,而灌浆过程中K35的单株生物增长量和增长速率均高于参试的其他品种,由于K35灌浆速率较低,说明K35营养生长势在灌浆期较强,营养体干物质分配率较高。
4.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测定结果发现,K35茎叶比、穗叶比均较高,穗茎比与参试的晚熟品种相当,低于中熟品种。因此,K35单位叶面积(源)所支撑的茎和穗(库)较大。
5.利用K35×Wesley F<,2>群体建立起早、晚熟DNA池,用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100对SSR引物进行扩增筛选。其中有20对引物的扩增产物在两个池中存在多态性,有4对SSR标记:Xgwm11、Xgwm18、Xgwm325和Xgwm334在亲本间和早、晚熟池间均表现多态性。
用筛选出的特异标记检测群体并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Xgwm11、Xgwm18和Xgwm334紧密连锁,Xgwm11和Xgwm334与早熟基因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0和13.0 cM,并将早熟基因定位在1B短臂或6A染色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