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SDS9800)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从症状、体征及影响学方面探讨其产生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再予以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对照组再予以普通腰椎牵引治疗,每组各治疗4周,每周6次。分别于治疗前,记录每位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直腿抬高角度(ASLR),并进行腰椎磁共振横断面和矢状面扫描,同时采用医学图片浏览软件(Radiant DICOM Viewer 4.0.3)测量腰椎MRI横断面上突出物面积及突出物与神经根管间的夹角(AN),当4周治疗结束时,再记录一次上述指标,从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评估两组治疗效果,最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上述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学显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治疗组VAS评分(5.40±1.10),ASLR评分(42.25±7.86),突出物面积(96.27±16.99),AN角(25.56±3.35),对照组VAS评分(5.60±0.99),ASLR评分(40.50±7.42),突出物面积(95.78±17.04),AN角(24.42±2.97),两组之间该四个指标值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2.05±0.89),ASLR评分(72.00±5.23),突出物面积(96.43±17.00),AN角(29.07±2.17),对照组VAS评分(2.65±0.93),ASLR评分(68.75±4.55),突出物面积(95.7±17.11),AN角(26.93±3.6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VAS均降低(P<0.05)、ASLR均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AN均变大(P<0.05),以上三个指标值治疗组变化更明显;两组治疗前后突出物面积未发生明显改变,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手术脊柱减压与普通牵引治疗LDH均有一定效果,但前者效果更明显,结合作者对本研究对象的院后随访,并未出现远期不良反应,故非手术减压治疗系统值得推广应用,SD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机制可能是改变了突出椎间盘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并不完全与突出物大小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