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天津、福建湄洲、汕头妈屿岛三地的妈祖信仰为田野考察对象,试图以妈祖信仰这一当代中国典型的民间信仰为例,探究信仰行动者对民间信仰的认同情况及其特点。本文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方法,将妈祖信仰作为讨论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典型研究对象,通过个案比较法呈现信仰行动者对妈祖信仰的认同及其信仰逻辑,研究影响信仰认同的要素及其内在动因。文章随后试图呈现并厘清本研究的三个核心概念:信仰认同、认同要素、认同半径。信仰认同即信仰行动者对信仰的认可与喜爱;认同要素即影响(包括促进或阻碍)信仰认同的因素;认同半径是本文提出的概念工具,用以串联认同要素并呈现信仰认同的层级关系。津、闽、粤三地的妈祖信仰分别以政府主导、官民共建和村落自治为特点形成了各自的信仰建构路径,并产生了不同的后果。基于“关系—信仰”模式和对妈祖信仰建构模式的梳理与比较,概括了三个田野地点所呈现的信仰关系特征,并阐释了信仰关系、信仰认同及其凸显要素的互动关系,得以探讨不同信仰行动者对民间信仰认同的要素特征,并提出了4个命题及其推论。研究发现,信仰建构者与个体信仰者在信仰认同要素方面具有较大分野,而涉入二者之间的特定群体则根据所处的信仰关系在二者间游移。首先,信仰建构者通常将地方文化传统和信仰建构方式作为认同要素,其中后者为认同凸显。信仰关系越偏向公权力,灵验性越难以成为信仰建构者对外共享的认同要素。其次,灵验性与地方文化传统是公众认同民间信仰的最基础要素。公众对民间信仰的认同存在叠合认同效应,基础认同要素可一定程度冲抵反认同要素的阻碍效果。再次,地方文化传统是妈祖庙员工认同妈祖信仰的主要基础要素。信仰建构方式与灵验性可能能够成为其认同要素,但在私人关系为主导的信仰关系中,也可能阻碍其认同。妈祖庙员工对妈祖信仰认同的凸显要素与各自的信仰关系有关:公权力一以贯之,则偏向作为权力精英的信仰建构者;公权力与民间精英混合,则常与地方文化传统整合并偏向地方文化传统的认同,兼有对信仰建构方式的认同;私人关系主导,则以灵验性作为认同凸显。换言之,若信仰关系偏向公权力(公),其认同凸显则偏向于“公”(权力及其精英、弘扬妈祖文化的使命等),若信仰关系偏向私人关系(私),则认同凸显亦偏向于私人化的信仰方式(如强调个体收益的灵验性)。最后,涉入到民间信仰建构的互惠过程中的信仰行动者具有横跨“民—官”、“公—私”的信仰认同要素,其认同偏向与所处的信仰关系中“公—私”的主导具有对应关系。基于上述结论,在总结不同信仰关系中信仰认同特点与共性的基础上,认为信仰认同是具有不同层级的,并由此提出了信仰认同半径这一概念工具,指出信仰关系的不同是不同信仰者对民间信仰的认同差异之所在,进一步印证了信仰的“关系主义”。信仰个体总是能在身份区隔与信仰区隔的可能性之间自我建构出一种互不干扰的可能,并在自我能动中找寻二者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