杧果炭疽病菌酶基因Cglac3和Cglac7表达及致病功能分析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x8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inn.)位居世界五大水果之列。近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杧果生产国和世界最大的杧果消费国,产量居世界第五位。其中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Sacc.)引起的炭疽病是为害世界各地杧果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本试验以C.gloeosporioides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杧果炭疽病菌漆酶活性,确定了杧果炭疽病菌具有产漆酶的能力。经PCR扩增获得了漆酶基因Cglac3和Cglac7的DNA和cDNA全长序列,分析了其生物信息学,初步推断了2个基因的功能。采用qRT-PCR方法分析了Cglac3和Cglac7在杧果炭疽病菌侵染寄主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初步确定了它们与杧果炭疽病菌致病力的关系。借助In-Fusion?HD Cloning Kit技术成功构建了Cglac3和Cglac7的敲除载体并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进行基因敲除,经PCR验证、目标条带测序及基因表达分析验证,获得了敲除突变体ΔCglac3GH和ΔCglac7H,通过测定多项表型分析了其致病相关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杧果炭疽病菌在PD培养液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胞外漆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第6天时达到最高,为58.16U/mL,说明杧果炭疽病菌产生的漆酶酶活较强。2.从杧果炭疽病菌中克隆获得了2个漆酶基因Cglac3(MN338057)和Cglac7(MN922295),DNA全长分别为1842 bp、1716 bp,cDNA全长分别为1677bp、1716 bp,分别编码558和571个氨基酸,均含1个漆酶保守结构域和1个典型的信号肽,不存在跨膜结构;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分别占12.72%、14.19%,延伸链分别占27.78%、27.85%,β-转角分别占7.53%、7.36%,无规则卷曲分别占51.97%、50.61%。预测蛋白聚类结果显示Cglac3和Cglac7相似性仅为56%,差异较大;Cglac3和Cglac7分别与草莓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的multicopper oxidase(ELA37295.1)、橡胶炭疽菌(C.fructicola)的Laccase-2(XP_031888194.1)聚在同一分支上,相似性达96%和95%。Cglac3和Cglac7都是属于Ⅰ型漆酶,对Cglac3和Cglac7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均具有4个铜离子结合区域(His-X-His)和11个铜离子结合位点。经qRT-PCR分析发现,Cglac3和Cglac7在整个侵染过程中均持续高效表达,相对Cglac3的表达量略高于Cglac7。初步推测可能主要调控致病力。3.敲除突变体ΔCglac3GH和ΔCglac7H表型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ΔCglac3GH和ΔCglac7H的菌丝生长速率有所降低,分别下降了23.05%和15.24%;菌丝颜色变浅、粗细未发生变化、分枝和分隔数减少;产孢量以及产孢速度明显下降,孢子萌发率更快,但突变体不能形成附着胞;突变体分泌漆酶能力急剧下降,漆酶酶活平均下降了84.37%和85.37%;野生型A2和突变体的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基本一致,但对50℃以上的高温更加敏感;ΔCglac3GH在pH4~12、ΔCglac7H在pH9~12范围内明显比野生型生长缓慢,说明Cglac3对酸碱都调控,Cglac7主要参与杧果炭疽病菌对碱环境的适应;对部分碳氮源的利用也有明显差异;突变体ΔCglac3GH、ΔCglac7H对5种渗透剂CaCl2、蔗糖、NaCl、KCl、山梨醇更敏感;抗氧化能力减弱;胞内黑色素含量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41.22%和53.26%;突变体ΔCglac3GH和ΔCglac7H对杧果嫩叶和成熟果实的致病力也明显下降,对叶片的致病力分别平均下降了约49.11%和55.04%,对果实的分别平均下降了58.13%和48.28%;致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表明Cglac3与果胶裂解酶基因Cgpel3、Cglac7与小柱孢酮脱水酶基因CgSCD1和果胶裂解酶基因Cgpel1呈负相关调控,与其它附着胞形成、黑色素合成、细胞壁降解酶相关基因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漆酶Cglac3和Cglac7基因在杧果炭疽病菌中主要可能调控菌丝的生长、分化以及黑色素的沉积,附着胞及分生孢子的形成,对pH、碳源利用、产漆酶对寄主的致病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采集引起热带林木活立木茎腐及根腐的木层孔菌属真菌和与其相似的种类,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木层孔菌属和其相似的种类所致热区林木根腐病和茎腐病的的种类、田间发病率及发病条件等,同时,详细描述其所致病害症状,系统地研究危害多种热带林木的病原木层孔菌的种类多样性。结论如下:(1)在2016~2019年,从海南、云南、福建省的11种热带林木发病植株
本论文系与毕业作品纪录片《一串锡都》配套的作品阐释型小论文,基于《一串锡都》的创作实践。本文以碎片化剪辑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及主要作用为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论述:碎片化剪辑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及主要作用。本文第一章标题为“碎片化剪辑的基本认识”,第一节主要讲述碎片化剪辑的概念为何,以及学者们对于碎片化剪辑的认识与观点,主要引用了陆健、李薇等人对碎片化剪辑的定义,并分析这些定义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对“碎
作为计算机图形学中的一个基本研究问题,网格参数化在休闲娱乐、工业生产、生物医疗、艺术、建筑和城市建模等领域起着基础作用。早期的参数化方法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将其应用于计算机图形学中的纹理映射,以提高多边形模型的视觉效果。后来,由于快速发展的三维扫描技术和对越来越复杂的三角剖分的高效压缩方法的迫切需求,其他应用包括网格变形、重网格化、曲面拟合、形状建模等也依赖于高质量的网格参数化。本文围绕三角网格的参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M.A.Curtis)C.T.Wei]引起的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Corynespora leaf fall disease,CLFD)是世界范围内的橡胶树第二大叶部病害,在2019年对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的安全评估表明,该病害在中国的危险程度已属高危,需高度重视。病原菌的种内分化,是导致病害大面积流行爆发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关
星载激光测高仪是一种主动遥感观测系统,其可以记录激光测高仪的原始回波波形,通过处理和提取接收波形的各项参数获取激光测距值,结合星上系统的姿态、位置和指向信息,可以正确地获得被测物体的位置信息和高度分布,例如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就可以通过卫星搭载激光测高仪并以环绕地球运行的方式所获得。2019年11月我国首颗亚米级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
装置艺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场地、材料与情感结合的综合性展示艺术。现今装置艺术成为了架下艺术中的主流艺术形式,在美术馆等公共空间中频繁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围绕装置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展开。艺术随着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和嬗变,学校美术教育以20世纪前的美术为主要内容,与当下艺术的发展及学生生活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或滞后现象。装置艺术作品在商场、公园、展览上频繁出现,与学生日常社会生活
图像去噪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旨在尽可能地保留原始图像的细节和边缘信息的同时,有效地从噪声图像中恢复出受损的干净图像。与传统的基于模型的方法(如BM3D和WNNM)相比,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具有快速推理和性能良好等优点。尽管目前深度学习的方法在拟合噪声问题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真实图像数据集获取困难且噪声分布复杂,基于
民族认同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民族认同可以促进民族团结,提升民族向心力,是密切民族关系、实现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学生得以更为广泛地参与到网络社会的互动中,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交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理念。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走入大学校门之后,既要适应高校生活,也要积极
本论文将通过对恶的问题的介绍,集中讨论恶的逻辑问题,并聚焦于最具代表性的有神论者普兰丁格对无神论者麦基的回应——自由意志辩护。麦基作为不相容论者,试图通过指出“(1)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2)邪恶存在”这两个命题在逻辑上的矛盾(或者称为不相容、不一致)来证明上帝不存在。相容论者普兰丁格则持相反意见,他继承传统神正论者自由意志辩护的思路,试图证明这两个命题在逻辑上的相容一致是可能的,来说明上帝
半胱氨酸是一种共价氨基酸,在其侧链具有富电子的巯基,其可通过加成、取代和氧化等方式与药物分子中的亲电基团发生反应,从而形成较稳定的共价键。而丙烯酰胺作为半胱氨酸巯基的一种反应活性基团,在近年来已被成功引入至抗癌、抗肿瘤的药物分子设计中,并且部分药物已经商品化。同时,喹唑啉类衍生物具有广泛的农用及医用生物活性,如抗癌、抗菌、抗病毒及抗炎等。另一方面,呋喃衍生物由于具有优异的抗真菌、抗病毒等活性而被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