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renuous Search for Cultural Identity:A Case Study of the Dead Family in Song of Solomon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gan1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因其在历史上的特殊遭遇和经历,非裔美国人对自己的身份一直很迷茫和困惑。特别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社会,黑人文化认同这一问题显得尤为复杂和重要。人们纷纷著书立说,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是纷至沓来。托尼·莫里森就是众多被关注与评论的作家之一。人们对其作品的批评大多数立论都落脚在恢复非洲传统文化,构建黑人文化乐园,还原黑人文化身份,唤醒黑人民族意识等方面。但是,在积极倡导民族文化的时候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不同文化之间长期的接触和交流必然会促进彼此的发展和进步。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非裔美国人是美国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的文化身份必然是非洲传统文化与白人文化的糅合。  本论文以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戴德家族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为主线,以黑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身份的选择为切入点,把黑人对身份的探寻与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从黑人身份的演变(从奴隶到被解放的自由人到北方移民者到出生在北方的新一代黑人青年)勾勒出一幅美国黑人百年历史的生动画面,分析在不同时期黑人为寻求民族出路和构建文化身份时所做出的艰苦卓绝地努力和探索。同时也指出了他们所选择道路的利与弊。最后的结论是:在寻求种族出路时既要立足美国现实又不能抛弃种族传统,而应该努力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其他文献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本文采用以加拿大学者诺思洛普·弗莱的理论为主要代表的神
凯特·肖邦(1850—1904)生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性小说家之一。因在作品中成功地描述了克里奥尔人及阿卡迪亚人的生活而跨入地方色彩作家的行列。她对
本文尝试在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指导下探讨《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翻译。  绰号也叫“外号”,常常是根据人物的某种特点或生活环境而起的补充名。人物绰号,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
从20世纪70年代晚期起,西方翻译研究有了迅猛的发展,出现了文化转向。一些学派提出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其中代表性的有:以Even-Zohar和Gideon Toury为代表的多元系统理论、
亨利·詹姆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杰出的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在其一生的创作过程中,他不断地变换写作主题,创新写作技巧。他将儿童作为写作主题就是对自己“国际主题
作为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后现代派作家之一,德里罗以及他的作品得到了实质性的认可。他的创作主要关注晚期资本主义,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的代表性现象消费主义和恐怖主义进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