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分析——以陕北地区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is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研究是当前国际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而其中劳动力可以跨区域流动是其主要特征之一。我国制造业在空间上集聚的趋势明显,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也不断加速。因此,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研究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与劳动力流动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本文分析了陕北地区产业发展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分布及流向,揭示其产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之间的耦合关系。然后结合实际,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产业集聚的两区域经济模型探讨陕北地区凭借能源资源优势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途径。回答了在我国区域经济总体格局下,陕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向产业集聚区域转移,还是依托能源产业实现就地转移的问题。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研,寻求阻碍陕北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原因。最终提出本文结论,为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在我国经济的总体格局下,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陕北能源密集区将以能源输出为主要功能,其工业发展最好以原料运输成本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产业为主。(2)陕北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低,对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加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导致大量农业劳动力剩余,且劳动力向外转移力度不够,人口净流出率明显偏小。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跨区域向外转移,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能源开采与初级加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当地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是解决陕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3)工资水平较高、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家庭婚姻以及传统社会文化习俗的束缚是制约陕北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的主要因素。当地政府应致力于协调当地宏观经济的运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扩大开放程度,宣扬创新先进的文化思想,以加快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向外转移。
其他文献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作为集计算机科学、测绘学、遥感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交叉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中心市区经济产业、城市人口、城市交通的扩展区,城市边缘区城市化指由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带动城市边缘区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城市人口扩展集聚、城市土地利用结
语文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汉语沟通能力的主要途径,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理应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文言文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代文化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并陶冶爱国情操。文言文练习系统作为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其作用和意义当然不容小觑。目前,对文言文练习的研究还停留在较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耕地作为土地中的精华,耕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直接影响着农业乃至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其动态变化与可持续利用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但耕地动态变化本身没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