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细菌及紫外诱变对低品位黄铜矿浸出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hongmei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物冶金技术的不断发展,浸矿中起主要作用的各浸矿菌成为了研究的重点。由于各菌株对亚铁离子、元素硫及其它金属离子的作用不同,混合菌株具有优势互补作用,因而混合细菌浸矿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氧化亚铁硫杆菌(T.f)是浸矿的主导菌种,在一定条件下,中等嗜热菌(T.a)能增强T.f菌的浸矿作用。本文从酸性温泉中选育出中等嗜热菌进行了初步的生理研究,确定培养基为9K+胰蛋白胨。将T.f菌和T.a菌混合得混合菌T.m,对其混合条件进行研究,用紫外线对细菌诱变、再辅以化学药剂的复合诱变,得出以下结论:T.f菌和T.a菌最佳混合比例为1:2;紫外诱变时间为120s、间距30cm,低温处理有利于诱变正突变的形成;复合诱变亚硝酸钠处理时间10min效果最好。在黄铜矿的细菌浸出实验中,通过正交实验优选了T.f菌和T.m菌的浸矿条件,比较了单一菌和混合菌浸出效果的差异,以及紫外诱变和复合诱变前后浸出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T.f菌浸矿条件为矿浆浓度5%,接种量10%,pH值2.0,温度30℃;T.m菌浸矿矿浆浓度10%,接种量5%,pH值2.0,温度30℃。T.f菌诱变前后铜浸出率为14.65和20.14%,后者提高了大约38%;T.m菌诱变前后铜浸出率分别为18.25%和25.72%,后者提高了约40%。复合诱变较单一紫外诱变T.f菌和T.m菌对铜浸出率变化不大,但能有效的降低正突变修复率。
其他文献
一、教材分析rn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光与光合作用》的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在于开展科学史教育,是在初中光合作用相关知识基础上的深
期刊
课前构建概念模型图,一方面引领学生复习明确进化理论的局限性,为本节课内容作铺垫,另一方面借助新课标要求的有效使用,让学生明确生物的学习认知要有清晰的思路,形成重要概
本文对源于粘质沙雷氏菌的酶催化异丁香酚生产香兰素的途径、酶促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酶转化液中的香兰素、异丁香酚的检测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并对粘质沙雷氏菌酶的固定化进行了
启发式教学需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通过多个策略启迪学生,由此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其活泼、能动地参加学习活动.这一教学方法实则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逐渐衍生出来
德育不是一味地说教,应该渗透到生活的点滴之中.从三个事例讲述德育工作体会,第一,教学生沟通,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第二,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异性朋友关系,明白他们的首要
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形,在这样特殊的阶段,班主任需要进行有效的德育指导,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应在传统方法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