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疱疹的皮损完全消退后,受侵犯的神经分布区域仍有持续性剧烈疼痛的一种慢性顽固性神经性疼痛综合征。大多数学者认为皮损完全消退后局部遗留疼痛时间大于1个月至6个月以上者可定义为PHN。临床上其疼痛性质表现多样,如连续性或阵发性疼痛、诱发或自发疼痛、灼痛或抽痛以及一系列皮肤感觉异常、感觉迟钝、感觉过敏等。尽管年龄、疱疹急性期疼痛严重程度、皮疹严重程度、心理因素、糖尿病、营养状况以及免疫情况可能均与PHN的发病相关,但是准确预测PHN的危险因素尚未明确。研究表明最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年龄,PHN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增加,超过40岁的带状疱疹患者中近10%发展成PHN,而6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中则有20%-50%发展成PHN。由于长期受到慢性疼痛的困扰患者可能会遇到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失眠以及日常生活活动与社会化生活的减少等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事件。目前用于PHN的治疗包括抗癫痫药(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三环类抗抑郁药、利多卡因、阿片受体激动剂等。虽然PHN的疗法多样,但是由于PHN的治疗十分困难,所以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对其疗法的有效性达成共识。有系统评价表明现在还没有充分证据来证明利多卡因或抗抑郁药可以作为PHN的一线治疗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镇静、口干、精神错乱、节律紊乱、体重增加等。此外,抗癫痫药物、利多卡因以及阿片类药物也会带来头晕、嗜睡、头晕、乏力、走路不稳等不良事件。现在在国内将针灸疗法用来治疗PHN已经在临床上实践多年,并且于国内发表的2篇低质量系统评价提示针灸治疗PHN可能是有益的。最近几年有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陆续发表,对评估针灸治疗PHN的有效性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目的对针灸治疗PHN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皮肤组资料库、MEDLINE、EMBASE、C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以及手工检索期刊。纳入所有关于针灸治疗PHN,观察对象符合现有诊断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结局指标包括疼痛强度、综合评价、生活质量、安全性以及经济学评价。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风险度(relative risk, RR)分析,连续变量则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 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二者都将给出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 CI)。结果11个随机对照试验(N=668)纳入本篇系统评价,并且全部来自中国。高偏倚或不清楚偏倚以及异质性的存在需要注意。结局评价节点均在治疗结束后,只有1个试验完成了随访。没有任何试验使用假针灸或空白对照作为对照组。针灸在减轻疼痛(MD,-2.67;95% CI,-3.09--2.25;4RCT)与改善综合评价(RR,1.25;95%CI,1.16-1.35;8RCT)两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针灸加西药治疗减轻疼痛方面优于单独西药治疗(MD,-2.21;95%CI,-3.94--0.93;2RCT),但有异质性(I2=87%,P=0.005)。针灸与西药合并治疗和单独西药治疗在改善综合评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9;95%CI,0.90-1.84;2RCT)。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健康调查简表中的4个量表显示针灸疗法优于西药治疗(P=0.05-0.0001;1RCT)。351个临床研究中仅有6篇描述了不良事件,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针灸治疗PHN是安全的,且疗效可能优于普瑞巴林、卡马西平、吲哚美辛、维生素B1、维生素B12和甲钴胺等西药,但是其证据强度并不坚实。针灸作为辅助疗法增强西药缓解PHN的疗效尚不清楚。所以今后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RCT来进一步证实针灸治疗PHN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