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篆刻艺术在清代发展到繁盛的地步,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本文在揭示清代篆刻艺术发展、演变规律,指出它突出成就的同时,最大特色是将篆刻艺术置于清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大背景下,综合地探讨它繁盛的原因。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继承清代篆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从以下层次展开: 首先,在序言中通过对“篆刻”一词三种含义的探讨,既梳理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篆刻与印章之间关系的问题,又对篆刻艺术在元代产生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其次,按照前、中、后三期分别阐述了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特点及规律。前期程邃、林皋等人对明朝有继承也有创新,但未脱尽明人习气;中期自高凤翰力振古法,为印坛注入生机后,丁敬能熔铸秦汉、元明,以“思离群”的精神,创为浙派,稍后邓石如异军突起,凭藉篆书的成就,“印从书出”,使皖派又焕发了活力;后期的赵之谦以“印外求印”理论为大纛,掀了融汇浙、皖二派的新潮,在此大潮中,涌现出吴昌硕、黄牧父二位篆刻大家,一个雄强高浑不可一世,一个光洁銛锐不失古趣,代表了清代篆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和繁盛境况。 再次,指出清代篆刻在实用与艺术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实用方面的成就体现为篆刻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闲章在此发挥了更多的功能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印章的使用,也逐渐形成一定的规范,显示出篆刻已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艺术上的成就体现为篆刻艺术在清代发展到高峰,突破了“印宗秦汉”藩篱,呈现出集大成的特征。作为篆刻艺术重要载体的印谱,在集辑的规模、品类上都远迈前代,边款作为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书法、图画、镌刻、文辞四美于一身,也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力,印谱、边款的发展使篆刻艺术所包涵的内容更加丰富,以致诗、书、画、印在清代得以相提并论,篆刻艺术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 最后,从四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清代篆刻艺术繁盛的原因:第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使印章的材质、形制更加丰富,也改善了篆刻艺术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影响到篆刻艺术在审美、风格上的变化;第二方面是治印者的社会地位,因社会身份、文化层次的发展,以及社会对篆刻艺术观念的转变而大大提高;第三方面是由于清代学术风气的变迁,对篆刻理论、审美乃至治印者的知识结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清代学术中的文字学、金石学与印章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直接影响到篆刻艺术的发展;第四方面是其它艺术门类如诗文、绘画、书法对篆刻艺术的滋养,篆刻艺术从这些姊妹艺术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对篆刻艺术在清代的繁盛及成就起了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