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有了高速稳定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在校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和各种教育资源成本的不断增加,高校贫困大学生数量呈逐年持续上升趋势,仅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达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一个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研究学者普遍关注、学校关心、家长揪心、学生忧心的社会性问题。近年来,国家、社会以及高校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资助贫困大学生,改善贫困大学生物质层面的贫困,然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使贫困大学生较其他大学生相比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孤僻、抑郁、逆反、迷茫、敏感、内心脆弱、缺乏责任感和感恩之心等许多消极思想行为和心理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解决他们精神层面的“贫困”才是更值得我们去正视的问题,同时也是新一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的重要课题。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及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与产生的原因。引言部分简明提出了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并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与产生的原因做了详细论述;第二部分,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调查分析。运用调查问卷、团体访谈等形式客观分析了经济困难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和消极影响;第三部分,全面综述了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必要性。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提升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需要入手深刻阐明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必要性;第四部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这部分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第五部分,完善并推广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从科学应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经济资助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提高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贫困毕业生就业技能,实行优先推荐原则,帮助其顺利就业、将帮困助学与励志育人有机结合,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团结互助、友爱和谐的校园氛围的角度出发,探索高校贫困大学生工作网络信息化管理模式,建立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制度,完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