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的症状,临床上常不易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对于术中胆脂瘤的切除程度,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探讨三叉神经痛型桥脑小脑角区胆脂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年2月到2011年8月期间,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型桥脑小脑角区胆脂瘤患者79例,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胆脂瘤。通过整理入院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手术录像资料,查阅文献,跟踪随访,随访时间5-97个月(平均31.8个月),其中27例失访,52例获得完整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2例三叉神经痛型桥脑小脑角区胆脂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77±11.85岁,平均首发症状年龄37.26±10.89岁,平均症状持续时间6.57±5.30年。本组均未达到完整切除肿瘤,仅残余少量包膜的肿瘤次全切除47例,残留部分内容物及包膜的肿瘤大部切除5例;术中见三叉神经REZ区存在血管压迫者5例(9.6%),同时加行MVD。术后(出院时)临床痊愈者44例(84.6%),有效7例(13.5%),无效1例(1.9%),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面部感觉减退5例(9.6%),复视3例(5.8%),面瘫4例(7.7%),听力下降6例(11.5%),耳鸣1例(1.9%),无菌性脑膜炎5例(9.6%),脑脊液漏3例(5.8%)其中耳漏1例(1.9%)、切口漏2例(3.8%),切口感染1例(1.9%),臂丛神经损伤1例(1.9%),口周疱疹8例(15.4%)。平均随访31.8个月,随访结果:痊愈43例(82.7%),有效4例(7.7%),疼痛复发5例(9.6%)(其中2例术后3个月内疼痛消失分别于1年和2年后疼痛复发),面部感觉减退4例(7.7%);复视1例(1.9%);面瘫2例(3.8%);听力下降6例(11.5%);耳鸣1例(1.9%)。结论:1.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继发三叉神经痛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大多无明显区别,但两者比较,前者以发病年轻化为其特性,故对于患有三叉神经痛的青中年患者,应重视排除前者的发生。2.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为桥脑小脑角区胆脂瘤首选的手术路径。3.手术的原则是在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切除胆脂瘤包膜及内容物;尤其是以三叉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三叉神经痛型胆脂瘤,应尽量切净三叉神经周围的包膜,并仔细探查三叉神经REZ,如合并动脉压迫者应加行MVD予全程减压;对于胆脂瘤包膜与神经、血管、脑干等粘连紧密和肿瘤延伸范围广手术操作不能直视者,予以保留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的包膜和部分不能直视的胆脂瘤内容物。4.重视对胆脂瘤术后无菌性脑膜炎的预防和治疗以及术中轻柔操作避免伤及肿瘤周围颅神经,特别注意面听神经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