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的归程—阳明心学的审美意蕴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u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少有人会向往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清贫生活,也很少有人能理解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生境界。精神的提升没有跟上物质发展的脚步,这就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阳明心学产生于明代中期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其"致良知"之说的提出,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走向成圣道路,进而扭转当时沉迷物欲的社会风气。因此,它对当今之世有极佳的借鉴意义。阳明心学从提出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其影响已经从国内辐射至日韩等周边国家,优秀的研究论著也已汗牛充栋。而本文试图将心学的各个理论命题以一种"回归"的思路进行逻辑串联,期待用一种更加清晰的方式阐述阳明心学。这种思路在中国文化中有深远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中的"复卦",这种圆融的逻辑一直回荡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阳明心学也不例外。此外,回归"良知"的整个过程与审美活动具有天然的相似性,从回归的角度出发,最终返回的不仅是精神家园,更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归程的起点是阳明心学的基础理论"心即理",这一理论将朱子理学外在的天理移至每个人的内心,给这条通向圣人境界道路的贯通打下了可能的基础。同时这种"内向性"又是主体精神的体现,"良知"作为心学哲学的本体,又与主体相重合,二者共同构成了"心即理"所映射的审美意蕴。归途之中正是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注重践履使得良知的每一种表现形式都能落实在具体的物事上,不空洞而有实践意义,对"行"的强调使得回归的可行性大大增强。这种现下即刻随学随练的方法又蕴含着当下的笃行之美。阳明最终将一生所学概括为"致良知"三字,将"致"训为"复",那么"致良知"就可以看做是"回归良知"。这样来看,归程的终点仍是起点之处的"理"。但是,经历了中间在事上的重重磨练,此时的境界层次通过否定之否定已经得到了螺旋上升,"良知"已经通过发用流行之"致"照耀万物。这样一种主客体不再对立的境界正是一种人格上的审美之境,同审美活动一样,它构建了一个主客同一的意义世界。
其他文献
针对外边界定压的双孔介质复合储层物理模型,用数学方法研究了两种内边界条件(是否考虑井筒储存和表皮效应)下的变(常)流率问题的无因次井底压力的Laplace空间解,在深入剖析
自《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给出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定义逐渐走向综合性和多样化。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确立进一步建立起更具包容性的可持续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以数字化的形式反映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的现势和变迁的各种空间数据以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征的属性,支持空
核心提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正是有了乡村的滋养,城市才能生生不息,超大城市更是如此。但乡村规划缺失、农村用地指标难以保障等土地瓶颈,却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步伐。上海通过
报纸
为解决微小流量测量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冲击式涡轮流量传感器结构,并用射流概念对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作了分析,提出了叶片宽度与喷咀直径、喷咀出口到叶片的距离和叶片数目的
由于用户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及对用电质量和可靠性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电力系统出现种种弊端,智能电网应运而生。需求响应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用户改变用电模式
根据煤炭及煤层气勘查数据,分析了松河井田煤层气开发地质、煤储层渗透性和含气性条件,估算了煤层气资源量,并结合松6井工程开发效果,综合评价了该区煤层气地面抽采潜力。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