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解决小煤矿存在的安全生产等问题,国家开展多轮小煤矿关闭工作,但关闭工作执行并未完全到位。其主要原因是小煤矿涉及的利益比较复杂,既有地方政府的利益,也有小煤矿业主的利益,还涉及在小煤矿工作的矿工及小煤矿周边老百姓的利益。国家只出台了关闭政策,下达了关闭目标任务,但对怎么关、被关闭煤矿是否补偿、如何补偿、补偿费用从哪里来、具体按照什么流程运转等都没有细化的规定,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小煤矿业主“不想关”,利益各方阻力很大“不能关”,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稳定压力“不敢关”;“不想关”、“不能关”、“不敢关”交织在一起,导致小煤矿关闭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出现“关不动”的局面。2013年,四川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集中人力物力,加大力度,省、市、县三级政府协同执行,加快速度关闭小矿。2013年、2014年集中关闭小煤矿400处,2015年、2016年持续不断地推进煤矿关闭退出工作,用不到四年时间,对四川省资源条件差、灾害相对较重、市场竞争力弱的753处矿井实施了引导性关闭,占关闭前煤矿总数57.8%,实现了小煤矿按时平稳关闭、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多重效益,探索出了一条破解小煤矿“关不动”困局的新路子。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四川省平稳关闭小煤矿这一案例进行研究。本文运用集体行动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剖析了我国小煤矿“关不动”的原因,分析了四川小煤矿关闭案例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多措并举引导达成关闭共识,多元补偿均衡关闭利益,多方参与规范关闭操作。通过对以上三个关键因素的逐一分析,提炼四川省引导关闭小煤矿过程中的成功做法,通过对案例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剖析四川省小煤矿平稳关闭的成功机理,总结可借鉴可复制的化解小煤矿“关闭难”操作模式,拓展安全生产研究视角,丰富政策执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