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孔淀粉是一种新型的变性淀粉,颗粒表面分布许多微孔呈蜂窝状,具有吸附性能,可以吸附各种物质。但是淀粉成孔以后,颗粒结构变得不稳定,机械强度等物理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崩塌也会影响其吸附能力,且其表面只有羟基一种官能团。为改善这些性能,对多孔淀粉进行戊二醛交联来增强其稳定性和抗加工强度,接枝聚乙烯亚胺解决其表面官能团单一等问题,制备出更加优良的固定化载体,从而扩宽其应用领域。本课题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用酶法制备多孔淀粉,以吸油率作为评价指标,对加酶量、反应体系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四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优酶解条件为α-淀粉酶:糖化酶为1:4、加酶量5%、反应体系pH为6、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21h。此条件下吸油率77.65%;四个因素对吸油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酶解温度>加酶量>体系pH>酶解时间。用电子扫描显微镜来观察制备的多孔淀粉微观结构,发现酶法制备多孔淀粉的表面分布着许多微孔,且微孔的密度均一,孔的深度适中。解决多孔淀粉表面官能团单一的问题,将其接枝聚乙烯亚胺对其进行改性处理,用三硝基苯磺酸进行定性分析,再用滴定法测定改性多孔淀粉载体上氨基的含量,算出氨基化密度为0.735mmol/g,用戊二醛对改性淀粉进行交联,以沉降积作为评价指标,确定交联的条件为交联温度35℃、交联时间8h、戊二醛的浓度4%。交联改性多孔淀粉的吸油率提高了9.15%,说明其稳定性有所提高。由Zeta电位仪测定多孔淀粉和交联改性淀粉的等电点,分别为+6.2mV、+9.8mV,说明接枝聚乙烯亚胺为多孔淀粉表面提供更多的正电荷特性。改性多孔淀粉的等电点提高,正电荷量增多,而细菌通常带负电,两者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更加利于菌体的固定化。将大肠杆菌固定在交联改性淀粉的孔隙当中,通过平板技术法对比多孔淀粉与交联改性淀粉固定化大肠杆菌的数量,得到PS-PEI>PS。通过SEM图片发现此载体可以应用于大肠杆菌固定化中,不仅保留了其孔洞的吸附性能,而且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证明交联改性多孔淀粉可以作为一个优良的固定化菌体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