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问题是我国俄罗斯(苏联)研究领域的冷门。苏联时期的农业研究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而当代俄罗斯农业研究由于种种原因还相当欠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俄罗斯的农业改革现状及其前景,但现状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本文也对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时期的农业改革进行了历史梳理。尽管自然地理条件不利,但这并不是俄罗斯(苏联)农业问题的决定因素。根据历史比较研究发现,在不同制度下,农业发展状况的差距是很大的,可见,俄罗斯农业的状况与制度有着逻辑联系。本文主要是从激励机制(包括产权和市场机制)、国家扶持和规模经济三个方面对不同时期的农业进行考察。通过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时期,改革有不同的着重点。斯托雷平时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改革的重点是激励机制,而在赫鲁晓夫时期,着重点是国家扶持。这几方面的改革政策都曾使农业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巨大的生产力。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村社、战时共产主义和集体化时期。在村社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上述三方面的制度都处于缺失状态;而在集体化时期,则是只有规模没有经济。虽经过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调整,在国家扶持和规模都已具备的条件下,苏联农业最终仍然没有摆脱生产率低下的局面,可见问题出在激励机制上。正是土地国有和市场机制的缺失,使苏联的农业社会化改造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行了农业产权私有化改革。由于苏联时期的农业部门主要是两种产权经营形式——集体所有制企业(集体农庄)和国营企业(国营农场、国营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企业),此外有少量的个体副业,因此,产权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土地产权的改革和经营主体的改组。具体而言,就是土地的非国有化和私有化、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私有化以及农业加工、服务等企业的私有化。然而,在旧体制被迅速摧毁,新体制尚未形成,改制后的农业企业急需政策扶持之际,国家却把它抛进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再加上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大多数企业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从而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危机。产权改革没有迅速解决俄罗斯的农业效率问题。研究发现,90年代俄罗斯农业的发展动态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动态是一致的。但21世纪以来,在宏观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农业在经过2000年和2001年的高速增长后,又重新进入低速增长的状态。本文从农业政策及制度的角度对农业的发展现状、成因及其前景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结论是:一、尽管俄罗斯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非常不利,但通过制度改革,仍然有相当大的潜力;二,农业的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俄罗斯的农业改革又是一个没有任何世界经验可以参考的特例,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农业部门像俄罗斯那样,有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规模庞大的农业企业。因此,片面强调个别的改革措施,而忽视其他制约因素,无法解决俄罗斯的世纪难题。根据世界农业的经验,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使之成为主要的农业商品生产者,也许是俄罗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只有将制度创新、观念革新和国家政策结合起来,俄罗斯农业才有可能走上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从制度变革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出发,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历史研究纳入对当代俄罗斯农业问题的分析;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俄罗斯(苏联)农业改革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进行了探讨和评价。总之,本文采取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俄罗斯(苏联)农业的发展状况、成因和前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制度角度研究俄罗斯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历史纳入现实问题的研究,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对经济的分析,揭示俄罗斯农业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一些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