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后殖民作家,奈保尔因其复杂的文化身份背景而熟为人知。他是印度后裔,却在特立尼达岛出生并长大。后来,在英国剑桥大学游学四年后,奈保尔最终成为了英国公民,并在英国长期定居。这样的独特经历标志着他的多元文化背景。奈保尔晚年依然在游历四方,同时也借助这丰富的经验而创作出许多杰出作品。奈保尔在自己众多作品中都流露出了自己的流散情结,例如,《河湾》、《半生》以及《魔种》。而这些作品无不反映了作者本人希望通过流散的方式来寻得自己心灵的归属以及理想中的家园。此外,它们也展现了流亡者如两位主人公萨林姆和威利在流散过程中所经历的文化疏离感,身份困惑,以及其艰辛的流散身份追寻之旅。这篇文章试图将奈保尔的作品与流散批评的相关理论相结合,来探索流散者艰难的身份追寻之路,同时也通过两位主人公萨林姆和威利的流散旅程来探析作者本人的流散情结。在后殖民理论家萨义德看来,虽然流散者遭受着本名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双重疏离,但却因此被赋予了双重视角,使得他们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根据霍尔的流散身份认同相关的理论,在经受文化疏离而导致的身份焦虑后,流散者开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开启自我的追寻之旅。这种流散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产的,未完成的。流散身份认同的特点是其混杂性。它是一种混合身份认同,是不断更新的。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第三空间理论,认为流散者可以在这一精神空间建立一种混杂身份,寻找自己的文化归属。在第三空间中,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因此流散者得以将各种文化相整合,从而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摆脱迷茫的生活状态。和奈保尔本人一样,萨林姆和威利也具有印度血缘。他们都为了见识更为宽广的世界而逃离了自己的出生地,以这种流散的方式来寻找心灵的家园。他们否定本民族文化,十分向往西方文化。然而在流散过程中由于文化疏离而导致的边缘化却让他们迷失了自我,一度找不到人生前进的方向。因此,他们尝试着超越自己的多元文化背景,在第三空间构建自己复杂的文化身份,寻求新生。这篇论文总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先简要介绍奈保尔的背景及其三部作品《河湾》《半生》以及《魔种》。然后陈述国内外学者对奈保尔作品的研究情况。这里,与流散相关的理论将会被阐释,而奈保尔本人的的流散经历及流散写作也会被谈及。本章节末将论述这篇文章的主题及文章的总体结构。第二章主要讲述流散者的文化疏离感。例如,讲述主人公对本民族文化的否定及疏以及他们向往并追求西方文化但却遭到了疏离,最终找不到文化归属。第三章阐述流散者的身份探寻,主要讲述主人公在流散中对追寻文化身份所做出的努力,例如为建构自我而进行的国外旅程,为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广交朋友,通过性经验来寻求自我解放,通过不断的漂泊来追寻自我。第四章讲述对于流散者在第三空间所完成的自我身份建构。这里会采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来分析萨林姆和威利两位男主人公是如何试图通过第三空间来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归属并且建构自我。第五章将对这篇论文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