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更新方式方法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eel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居是建筑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作为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历经数百年的沧桑,至今仍然是北京旧城内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之一.北京四合院建筑风格质朴,院落布局有序,它不仅是构成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因素,还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北京四合院经历了许多破坏,而目前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常常又加剧了这种破坏,这些都引起了政府管理层与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以往的研究大多把精力集中在居住建筑本身,而事实上居住必然是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存在的,居住不仅是建筑空间的围合,它还是传统的延续,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我们需要从街区复兴的角度、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四合院的保护进行研究,使四合院建筑在风貌形态得以保存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四合院建筑及其组成的街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这部分土地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部分土地开发的利润空间小,开发滞后,造成四合院建筑在目前的情况下几乎失去了生长的动力.该文试图从四合院使用的角度对四合院提出整体的保护方式方法.目的是使四合院街区历史风貌得以更好的保存,并充分发挥出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地理价值,为四合院找到适合的生存方式.该文上篇简单回顾了四合院发展的历史及其内涵和建筑特色.中篇提出了从整体的角度保护四合院的观点.其中包括对北京旧城区及四合院衰落原因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和目标.下篇在坚持整体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四合院建筑的保护、改造、更新的内涵和方式方法.该文认为对四合院的保护应当从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着手,在坚持历史风貌保护的原则下,对四合院进行"活"的保护,使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迷人的魅力!
其他文献
论文研究的背景是,信息技术革命发生导致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出现及随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高技术区兴建热潮.西方学者研究理论都偏重于社会学研究,基于全球尺度的视角,对
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传统的城镇化发展形势导致城镇形态的剧烈演变,尤其是城市的扩张所导致的建设用地空间无限蔓延、自然景观大量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明显。城乡
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滨水村落被划入到景区内,而相应旅游规划及村落保护规范的滞后,致使旅游开发给村落带来的破坏极为严重,如何协调村落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一道亟
本文通过在南京、苏州、无锡三市的实地调查,对流动人口的居住现状,流动人口廉租住宅的发展过程、居住模式、组织建设模式作了详尽的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城市流动人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为基础的城市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改造过程中,气候、人口密度、环境质量等因素发生巨大的改变,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再生
地震救援的难点不仅在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和强破坏性,还受到城市工程环境和场地使用状态的影响和制约。然而方法性指导和量化数据的缺失,引发了救援效率低下、二次灾害频发和管
德占时期的青岛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块飞地,该时期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城市中独树一帜,是当时德国建筑和规划思想直接的反映.该文回顾了德国1900年前后的社会背景、建筑
论文首先从空间的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入手,提出"适应性"的概念;然后以旧建筑再利用这一特殊类型的设计为依托,从空间的体量划分、内外关系转换和限定要素对适应性的影响三个方
在城市居民对居住的基本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社会交往的要求等;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原有的"单位社区"将不复存在,城市居民以
小城镇的崛起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介于城乡之间的小城镇成为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和联系的纽带。我国自然环境多样,民族众多,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