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乌龙茶在胃镜操作过程中对内镜镜头的清洗效果方法将乌龙茶和灭菌注射用水分别加入送水瓶中作为内镜镜头的清洗剂。体外试验组中将内镜镜头浸润于猪油后分别用5种不同浓度的乌龙茶和灭菌注射用水清洗内镜镜头,拍照观察清洗后画面质量并根据试验结果选择浓度最适宜的乌龙茶作为人体试验的清洗剂。人体试验组选择苏大附一院总院消化内镜中心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共1166例,随机分成乌龙茶组605例、灭菌注射用水组561例,比较两组操作过程中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麻醉例数、活检例数、染色例数)、检查目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健康查体等、吞咽困难)、镜头的清晰度、胃镜操作的时间、所消耗的清洗液量、上消化道早癌检出率。本次试验中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频率)进行描述,两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检验,多组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①体外试验组中5种不同浓度的乌龙茶用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表示,灭菌注射用水用第6组表示。第1组评分平均(3.80±0.61),第2组评分平均(3.63±0.67),第3组评分平均(3.40±0.86),第4组评分平均(3.37±0.89),第5组评分平均(2.77±0.82),第6组评分平均(2.63±0.85)。第1、2、3组评分较高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组次之且与第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1、5、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6组评分最低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人体试验组中根据送水瓶中不同清洗剂将研究对象分成乌龙茶组605例和对照组561例。乌龙茶组男性326例,女性279例,年龄19-86岁,平均(56.38±11.42),BMI 16.23-28.31,平均(20.91±5.86),麻醉例数12例、活检例数150例、染色例数5例。对照组男性299例,女性262例,年龄16-83岁,平均(55.28±12.34),BMI 16.38-27.98,平均(21.21±4.61),麻醉例数9例、活检例数138例、染色例数3例。检查目的中,乌龙茶组消化道出血67例,腹痛腹胀424例,健康查体等54例,吞咽困难60例,对照组消化道出血62例,腹痛腹胀392例,健康查体等50例,吞咽困难5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麻醉例数、活检例数、染色例数、检查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③在镜头清晰度方面,乌龙茶组评分5分比例为333人(55.04%)大于对照组247人(44.03%),(P<0.001);乌龙茶组评分4分比例为213人(35.21%)大于对照组165人(29.41%),(P=0.035);乌龙茶组评分3分比例为45人(7.44%)小于对照组113人(20.15%),(P<0.001);乌龙茶组评分2分比例为14人(2.31%)小于对照组33人(5.88%),(P=0.002),具有统计学意义。乌龙茶组评分1分比例为0人(0%)小于对照组3人(0.53%),(P=0.2215>0.05),无统计学意义。④在胃镜操作时间方面,乌龙茶组,平均(300.20±2.82)小于对照组时间,平均(391.50±3.24)(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⑤在所消耗的清洗液量方面,乌龙茶组平均(10.58±0.45)小于对照组使用量,平均(15.42±0.36)(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⑥在上消化道早癌检出率方面,乌龙茶组检出人数7(1.16%)大于对照组5(0.89%)(P=0.64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试验组中乌龙茶浓度越高对内镜镜头的去油效果越好,但当浓度达到一定高度时,继续增加浓度清洗效果之间无差异,而将乌龙茶加水稀释浓度太低时清洗效果与灭菌注射用水无差异。人体试验组中乌龙茶在胃镜镜头清洗效果方面的能力优于灭菌注射用水,乌龙茶能明显提高内镜镜头清晰度,缩短胃镜操作时间,减少清洗液使用量,但并不能提高上消化道早癌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