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我国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一系列有关经济金融的新法规新政策相继出台,给我国资本市场营造了新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的优化将使导致股权融资成本低的因素逐渐消失,股权融资成本将增加,债务融资优越性将更加明显,上市公司对债务融资的偏好也将升温。然而,发展至今天,虽然我国的上市公司“重股权轻债权”的现象有所改善,上市公司跻身于负债行列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气象”,但绝大部分上市公司仍然表现出强偏好于股权融资的特征,而巨额的股票融资与股民的收益却不匹配。根据融资优序理论,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是: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而股权分置改革以后我国上市公司每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仍然不足50%,债务融资的地位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新的制度环境下,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上市公司的融资特征,而不同地区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公司间资本结构差异的形成。同时,从上市公司自身特质来讲,不同来源的资金对于其经营管理的意义是不同的,比如债务资金不参与公司的正常经营运作但对其有强烈的破产约束;股权资金则参与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并且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负债过高的上市公司更容易陷入经营危机;股权融资比例过高的企业,则会有资本市场“圈钱”的嫌疑等。因而,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比例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那么,金融发展水平究竟会对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结构产生什么影响,能否扭转目前上市公司“重股权轻债权”的这种局面?尤其是在金融发展水平有所差异的区域,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会有什么不同?本文采用最新的金融发展数据对1020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影响。本文首先对金融发展水平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主要分析了金融发展水平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可能的影响、金融发展水平与公司自身特质(主要包括企业规模、盈利性、成长性、实际控制人属性、资产担保价值以及无形资产比重)共同作用下上市公司债务比率可能的变化。然后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算出综合得分,并加以评价;第二部分,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检验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影响,这是基于区域和公司特质的角度来分析的。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全文的结论:我国的金融发展呈现区域特征;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结构在2004—2009年期间也呈现区域性特征;不同公司特质的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结构也明显不同;我国不同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从全国来看,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短期债务比率有正的影响,而对长期债务比例有负的影响;从全国的情况来看,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结构与其公司特质关系密切。